新移民二代的語言文化優勢?一個印尼田野觀察的註解。
語言最主要的是用於溝通,以簡單的意思表達我想了解你的意圖。
圖為筆者剛赴印尼工作時,在不擅印尼文之下召開清真寺管理委員會籌備會議
隨著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實施,政府極力培育新移民二代的子女回到母國任職,協助台商拓展商業市場。台灣目前也有不少大學科系針對新移民二代進行招生,從大學時期開始培養前進東南亞人才。認同這類政策的人認為,由於新移民具有語言及母國文化優勢,更能夠協助台商企業與當地員工溝通。然而這項政策的假設會不會只是開疆闢土的浪漫化想像?簡單的認為有血緣或語言就可有助於管理?
我認為這種想像是出自於「以夷制夷」的殖民心態,簡單的認為利用同血緣或語言關係的新移民二代,就能夠有助於企業做管理的工具。然而,這種「我講什麼他比較快懂」單純制度、政策、命令的傳遞,非現在企業所講究的「管理」、「領導」或是國際企業「在地化」。
1、新移民二代與語言優勢的距離:如果單純說只有語言優勢,那等於是沒有優勢。
語言的本意不是在於炫耀運用多少艱深的詞彙,能夠考多高的檢定,而是在於溝通。職場上,如果能運用最精簡的字彙,傳遞本身的意思,那就是一次成功的溝通。尤其在企業中以任務為導向的需求,只要溝通能夠清楚的傳遞要做什麼、怎麼做、解決任務,那也就足夠。
另一種則是深度溝通,因為對方所說的詞彙背後具備一定的文化脈絡,聽者若沒有在這脈絡中,許多衍伸、隱喻的意思沒聽出來,很有可能只聽到表面意思,而造成誤會。後者,如果若非在重要的公關或是宗教、文化、外交場合,其實用到的頻率不高(例如前陣子總統接受外媒訪問時翻譯的隨機應變另人讚賞)。這些場合需具備的門檻資格則更高。
目前公司有30位類翻譯人員,身分類別有:新二代子女、華僑、本地人學中文者、本地人到台灣工作後回來任職者。薪水區間從印尼盾480萬到1200萬都有,擔任主管職的甚至到達2000萬。
以語言優勢來說,華僑、華人>移工曾到台灣工作者>新二代子女>本地人曾留學中國者>本地人自學中文者。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排序?
簡單的說。所謂在台商公司對語言的需求大概分成兩種:文件翻譯及口語翻譯。文件翻譯簡單來說就是把官方文件或是公司文件翻譯成印尼文或是中文。口語翻譯就是協助台灣主管向員工傳遞管理、機台操作等工作指示。文件翻譯難度最高,涉及正式、法律文件,需要有一定的語言程度才能夠用詞精準、拆解文法,遇到特殊的用語能夠白話的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往往考驗的是一個人的閱讀能力。
舉例來說,如果翻譯把一舉兩得翻成用一個石頭殺了兩隻鳥,那沒有印尼人看懂在翻什麼。但如果翻成,做一件事情得到兩個好處,那讀的人才看的懂。在這個部分,往往華僑及本地人曾到台灣工作者對當地語言的語境、語法、語義都掌握的更好。而且,他們的能力都可以取得了漢語水平考試6級的證照。
如果只會講語言,就只能協助口語傳遞。口語傳遞只有在公司初期營運時才有大量人才需求,在最短的時間把公司制度、現場作業、專業名詞都上手。這點中國公司更絕,公司運作後兩三年,便把如此的人員都解僱掉。後期,許多台幹自己都會講當地語言,也盡量將溝通改成口語化的方式表達。甚至是講一個詞彙,員工就會有默契知道要去做什麼。尤其東南亞的大學生英文都有一定的基礎,聽不懂就用英文換句話說再確認一遍。
我會從員工的肢體表情跟單字去觀察翻譯的效果。很多時候一聽,翻譯怎麼傳遞錯誤的意思了,我再講一次給翻譯聽,或是乾脆我自己用簡單印尼語夾雜英文講。口語傳遞的取代性很高,如果在台移工認真的學中文,幾年後也能夠勝任這個職務。更不要說現在有大量本地人到中國去唸書、學中文。
強大的口譯者也是有,他會減少因為聽者需要文化背景影響的因素,而自己轉換成對方可以理解的方式來傳遞,減少訊息因為傳遞中間丟失的意義。這種人才就會配置在如研發、營業、高層秘書等重要崗位。『怎麼把話說的讓別人聽懂,反而是更重要的能力。』
大部分的文件,我也都用google翻譯看一下都可以了解60%,大概抓重點核對一下就讓員工去執行。有時候甚至我在找資訊的速度還會比本地人快。基本上我常用到翻譯的時機大概是:
1、跟外單位或公部門開會
2、公司辦活動
3、必須簽名的法律文件或報告
4、管理辦法及公告
如果只是因為具備語言能力來應徵,非User急迫下我是不會錄取。
2、新移民二代與文化優勢的距離:文化不只認識,更是尊重文化差異。
有人認為,新二代子女的優勢在於血緣跟文化上的親近,當地員工比較容易信服。然而,新二代子女每年回母國的機會頂多一至二次,在台灣生活時也被台灣文化所同化,對於當地實際的文化理解差異甚大,更不要說具備當地人脈。實際上他們長久已在當地人之外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少融入到當地。若要說社會資本的優勢,華僑及華人在東南亞有更類似的社會資本、本地人則擁有接地氣的社會資本。
舉個例子,新二代通常非信奉伊斯蘭教。當公司遇到員工宗教文化的問題時,會優先向誰諮詢?當然是向本地員工諮詢。我遇到政策難題時,也不會只聽從1-2個人的意見。
再舉個例子,當公司進出口發生海關刻意刁難的時候,若非長期在這塊領域,誰有社會資本可以解決?現在都有「顧問公司」可以協助。
又有人認為,當地員工看到具有「血緣」相似性的新二代移民主管時,會更容易服從。但是在勞權盛行的東南亞國家,員工在乎的是在身的權益是否被滿足。他們在面對「主管」這個位置時,會有更高的防衛機轉。同「血緣」的主管,可能容易接近,但是接下來「做什麼」、溝通時的「態度」才是重點。否則員工也會認為「只是公司派的代表」而反彈。
在政府倡導所謂新移民二代「優勢文化」政策帶來的負面效果,則是新移民二代在面對當地人時,常會有高人一階的心態。部分新移民二代來應徵工作時,即便自己剛大學畢業,就認為自己是台灣出身,所以來跨國公司的辦公室中做「管理」。
大頭症輕者遇到清潔工作、或是環境不佳的廠房,便閃躲飄。重者與員工對話頤氣指使,每一句話都是命令人的態度,惹得員工抱怨。所以變成當公司賦予管理權責,希望透過文化的親近性能夠以尊重、同理心的方式來傳遞公司政策時,常會變成濫用主管的權力。撇出文化本身脈絡與儀式性不談,「文化的隔閡就是心態的隔閡」。
有一種主管,他很懶的跟員工對應、管理不花心思,所以需要一個「會講當地語言」就好的人擔任他的基層主管。
所以如果單純以語言、文化優勢做為考量的升遷,通常我都會退回,還是要回到日常工作管理、任務績效、團隊建立、領導能力這幾個基本的管理職能來評價,並與其他本地員工一起比較。
但話又說回來,每個國家都不會只有一種文化。像印尼有五大島,爪哇島中的爪哇文化又有分成西爪哇、東爪哇、中爪哇,每個省的文化特點都不同、每個區域的特點又不同,我們所說的持有文化優勢,是那種文化?
綜上,我認為單純提出「語言及文化是新二代的優勢」的論點,恰反應出言論中欠缺了企業重視的「領導」及「跨文化管理」的概念,誤將新二代視為跨國企業「縮減成本」的管理工具。
語言及文化的可近性或許在求職初期比他人更有機會,但是可取代性實在太高(如移工、華僑、華人、本地曾留學中國或台灣者都有相同的特質)。若是要讓所謂「新二代」發揮所謂的求職優勢,應該回到根本上,就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多元文化,給予尊重及發展的空間。或者說,這是台灣人的優勢。
所以到底什麼才是新二代真正的優勢?<混血、雙語、跨文化,到底什麼才是新二代真正的優勢?>文中作者所說完全切中我心:
「我媽媽所帶給我的最大優勢,不是什麼混血或雙語能力,而是告訴我,文化與生活方式都有很多種,我完全無法理解、無法想像的也有。沒有哪個長相、哪個口音、甚至哪個教育程度的人比較高級。一個人的人格是否高尚,甚至不一定跟他見過的世面多廣有關係,而是在他面對不了解的人時,能否用溫暖的態度,把對方當成跟自己一樣的人看待。
我所認為的新二代真正優勢,是強大的學習力、對語言和文化的好奇心、還有溫暖待人的價值觀。如果這些成為在台灣人人都有的能力,那對台灣來說,才會是最大的資產吧!」
📖延伸閱讀:
混血、雙語、跨文化,到底什麼才是新二代真正的優勢?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87/article/9354
新住民二代跨國就業可行性研究
https://reurl.cc/9E7EEa
我認為這種想像是出自於「以夷制夷」的殖民心態,簡單的認為利用同血緣或語言關係的新移民二代,就能夠有助於企業做管理的工具。然而,這種「我講什麼他比較快懂」單純制度、政策、命令的傳遞,非現在企業所講究的「管理」、「領導」或是國際企業「在地化」。
1、新移民二代與語言優勢的距離:如果單純說只有語言優勢,那等於是沒有優勢。
語言的本意不是在於炫耀運用多少艱深的詞彙,能夠考多高的檢定,而是在於溝通。職場上,如果能運用最精簡的字彙,傳遞本身的意思,那就是一次成功的溝通。尤其在企業中以任務為導向的需求,只要溝通能夠清楚的傳遞要做什麼、怎麼做、解決任務,那也就足夠。
另一種則是深度溝通,因為對方所說的詞彙背後具備一定的文化脈絡,聽者若沒有在這脈絡中,許多衍伸、隱喻的意思沒聽出來,很有可能只聽到表面意思,而造成誤會。後者,如果若非在重要的公關或是宗教、文化、外交場合,其實用到的頻率不高(例如前陣子總統接受外媒訪問時翻譯的隨機應變另人讚賞)。這些場合需具備的門檻資格則更高。
目前公司有30位類翻譯人員,身分類別有:新二代子女、華僑、本地人學中文者、本地人到台灣工作後回來任職者。薪水區間從印尼盾480萬到1200萬都有,擔任主管職的甚至到達2000萬。
以語言優勢來說,華僑、華人>移工曾到台灣工作者>新二代子女>本地人曾留學中國者>本地人自學中文者。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排序?
簡單的說。所謂在台商公司對語言的需求大概分成兩種:文件翻譯及口語翻譯。文件翻譯簡單來說就是把官方文件或是公司文件翻譯成印尼文或是中文。口語翻譯就是協助台灣主管向員工傳遞管理、機台操作等工作指示。文件翻譯難度最高,涉及正式、法律文件,需要有一定的語言程度才能夠用詞精準、拆解文法,遇到特殊的用語能夠白話的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往往考驗的是一個人的閱讀能力。
舉例來說,如果翻譯把一舉兩得翻成用一個石頭殺了兩隻鳥,那沒有印尼人看懂在翻什麼。但如果翻成,做一件事情得到兩個好處,那讀的人才看的懂。在這個部分,往往華僑及本地人曾到台灣工作者對當地語言的語境、語法、語義都掌握的更好。而且,他們的能力都可以取得了漢語水平考試6級的證照。
如果只會講語言,就只能協助口語傳遞。口語傳遞只有在公司初期營運時才有大量人才需求,在最短的時間把公司制度、現場作業、專業名詞都上手。這點中國公司更絕,公司運作後兩三年,便把如此的人員都解僱掉。後期,許多台幹自己都會講當地語言,也盡量將溝通改成口語化的方式表達。甚至是講一個詞彙,員工就會有默契知道要去做什麼。尤其東南亞的大學生英文都有一定的基礎,聽不懂就用英文換句話說再確認一遍。
我會從員工的肢體表情跟單字去觀察翻譯的效果。很多時候一聽,翻譯怎麼傳遞錯誤的意思了,我再講一次給翻譯聽,或是乾脆我自己用簡單印尼語夾雜英文講。口語傳遞的取代性很高,如果在台移工認真的學中文,幾年後也能夠勝任這個職務。更不要說現在有大量本地人到中國去唸書、學中文。
強大的口譯者也是有,他會減少因為聽者需要文化背景影響的因素,而自己轉換成對方可以理解的方式來傳遞,減少訊息因為傳遞中間丟失的意義。這種人才就會配置在如研發、營業、高層秘書等重要崗位。『怎麼把話說的讓別人聽懂,反而是更重要的能力。』
大部分的文件,我也都用google翻譯看一下都可以了解60%,大概抓重點核對一下就讓員工去執行。有時候甚至我在找資訊的速度還會比本地人快。基本上我常用到翻譯的時機大概是:
1、跟外單位或公部門開會
2、公司辦活動
3、必須簽名的法律文件或報告
4、管理辦法及公告
如果只是因為具備語言能力來應徵,非User急迫下我是不會錄取。
2、新移民二代與文化優勢的距離:文化不只認識,更是尊重文化差異。
有人認為,新二代子女的優勢在於血緣跟文化上的親近,當地員工比較容易信服。然而,新二代子女每年回母國的機會頂多一至二次,在台灣生活時也被台灣文化所同化,對於當地實際的文化理解差異甚大,更不要說具備當地人脈。實際上他們長久已在當地人之外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少融入到當地。若要說社會資本的優勢,華僑及華人在東南亞有更類似的社會資本、本地人則擁有接地氣的社會資本。
舉個例子,新二代通常非信奉伊斯蘭教。當公司遇到員工宗教文化的問題時,會優先向誰諮詢?當然是向本地員工諮詢。我遇到政策難題時,也不會只聽從1-2個人的意見。
再舉個例子,當公司進出口發生海關刻意刁難的時候,若非長期在這塊領域,誰有社會資本可以解決?現在都有「顧問公司」可以協助。
又有人認為,當地員工看到具有「血緣」相似性的新二代移民主管時,會更容易服從。但是在勞權盛行的東南亞國家,員工在乎的是在身的權益是否被滿足。他們在面對「主管」這個位置時,會有更高的防衛機轉。同「血緣」的主管,可能容易接近,但是接下來「做什麼」、溝通時的「態度」才是重點。否則員工也會認為「只是公司派的代表」而反彈。
在政府倡導所謂新移民二代「優勢文化」政策帶來的負面效果,則是新移民二代在面對當地人時,常會有高人一階的心態。部分新移民二代來應徵工作時,即便自己剛大學畢業,就認為自己是台灣出身,所以來跨國公司的辦公室中做「管理」。
大頭症輕者遇到清潔工作、或是環境不佳的廠房,便閃躲飄。重者與員工對話頤氣指使,每一句話都是命令人的態度,惹得員工抱怨。所以變成當公司賦予管理權責,希望透過文化的親近性能夠以尊重、同理心的方式來傳遞公司政策時,常會變成濫用主管的權力。撇出文化本身脈絡與儀式性不談,「文化的隔閡就是心態的隔閡」。
有一種主管,他很懶的跟員工對應、管理不花心思,所以需要一個「會講當地語言」就好的人擔任他的基層主管。
所以如果單純以語言、文化優勢做為考量的升遷,通常我都會退回,還是要回到日常工作管理、任務績效、團隊建立、領導能力這幾個基本的管理職能來評價,並與其他本地員工一起比較。
但話又說回來,每個國家都不會只有一種文化。像印尼有五大島,爪哇島中的爪哇文化又有分成西爪哇、東爪哇、中爪哇,每個省的文化特點都不同、每個區域的特點又不同,我們所說的持有文化優勢,是那種文化?
綜上,我認為單純提出「語言及文化是新二代的優勢」的論點,恰反應出言論中欠缺了企業重視的「領導」及「跨文化管理」的概念,誤將新二代視為跨國企業「縮減成本」的管理工具。
語言及文化的可近性或許在求職初期比他人更有機會,但是可取代性實在太高(如移工、華僑、華人、本地曾留學中國或台灣者都有相同的特質)。若是要讓所謂「新二代」發揮所謂的求職優勢,應該回到根本上,就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多元文化,給予尊重及發展的空間。或者說,這是台灣人的優勢。
所以到底什麼才是新二代真正的優勢?<混血、雙語、跨文化,到底什麼才是新二代真正的優勢?>文中作者所說完全切中我心:
「我媽媽所帶給我的最大優勢,不是什麼混血或雙語能力,而是告訴我,文化與生活方式都有很多種,我完全無法理解、無法想像的也有。沒有哪個長相、哪個口音、甚至哪個教育程度的人比較高級。一個人的人格是否高尚,甚至不一定跟他見過的世面多廣有關係,而是在他面對不了解的人時,能否用溫暖的態度,把對方當成跟自己一樣的人看待。
我所認為的新二代真正優勢,是強大的學習力、對語言和文化的好奇心、還有溫暖待人的價值觀。如果這些成為在台灣人人都有的能力,那對台灣來說,才會是最大的資產吧!」
📖延伸閱讀:
混血、雙語、跨文化,到底什麼才是新二代真正的優勢?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87/article/9354
新住民二代跨國就業可行性研究
https://reurl.cc/9E7E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