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部隊專用的心智鍛鍊課》:鍛鍊思考、感受、直覺,開啟高績效的心理能量



前些日子進行了一場印象深刻的離職面談,一位優秀的工程師表示這陣子身心狀況不佳,已影響到自己對於工作的表現,所以想提出離職讓自己休息一下。

我詢問,主管有對於你的工作表現提出回饋嗎,怎麼會覺得自己工作表現不佳呢?員工表示:沒有,但他看著工作沒有達到預期的樣子,跟之前的產出與效率差異太大,自己沒有辦法接受。
這個原因令人心疼又無力。因為塑造職場環境是我們可以為員工著力的地方,但是個人的心態卻是涉及一個人長久的生活模式。
過去外派時,也曾遇過優秀工作者因為在印尼適應不佳、備感壓力而影響到工作表現最後選擇離開,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雖然看到了對方實際卡住的點、很想拉他一把,但個別化心理還是需要交由對方意識到這個情境,否則難以敞開心房。

心理健康對於高績效的影響


有關工作者如何達到高績效一直是很紅的職涯成長主題,但是大多數的書籍都提到工作管理方法、高效能產出、高效能習慣、成長心態等認知行為層次的訓練。隨著疫情對生活帶來不確定性的衝擊,企業也開始意識到到情緒、適應性、壓力、復原力等心理健康對於工作的重要性。
特種部隊專用的心智鍛鍊課作者Charlie Unwin認為,真正的專家不是只單有專業或技術而已:「真正的專家特點是:他們有能力在具體的外部世界(如技術和身體)和他們更抽象的內部世界(心理、情感和直覺)之間抽離與轉移。」
Charlie本身的經歷非常特殊,曾擔任英國皇家騎兵砲兵軍官、全國冠軍的運動員,後對於應用心理學產生興趣後攻讀運動心理學,研究精英運動員心態。畢業後與許多頂尖運動員合作、協助他們維持巔峰狀態。亦將研究結果運用到其他領域,如:英國特種部隊、戰鬥機飛行員、外科醫生、律師、企業組織等高績效人士提供培訓服務。
Charlie認為這些世界上最優秀都在內在心理下功夫。他們管理自己,使自己能夠堅持不懈的追求和實現卓越的思想、感情和習慣。而我們也可以透過相同的鍛鍊方式讓自己成為高績效人士。
而Charlie提出了如何訓練思考維度、感受維度、直覺維度等的訓練方式。這三個面向暨相互連結又彼此影響,缺一不可。

思考維度是有效清晰思考的能力


思考維度就是計畫、解決問題、預測的認知能力,由大腦前額葉管理。同時思維也是我們精神的守門人,負責守護著允許進入和拒絕進入的事物,並且把我們的注意力以及專注度投注在允許進入的事物。
換句話說,當運動員遭遇失敗時,如果他們把失敗看成是不可避免而不是災難,在思考維度上就會專注在自己的訓練與準備等這些可以控制的事物上。因此,但我們具備積極的心態時,就可以在思考維度上處於最佳狀態。
思考維度提升的方式是訓練你的心態以及加速學習。在這裡Charlie提到神經可塑性的作用:學習是以神經科學為基礎,神經元連接並加強這個功能,形成神經通路-一條大腦中對應於複雜技能、行為和思維過程的能量高速公路。你的能力取決於這些技能、行為和思維過程能讓你多快、且出色的完成手邊的工作與任務。
而要怎麼透過神經元加強連結呢?
  • 第一是學習,學習過程本身構成思考和專注的架構。當你停止學習,就會停止關注那些在可能失敗或屈服壓力時協助你,讓你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架構。而這些架構的功能是在大腦中建立更乾淨、更有效的路徑,協助維持精神狀態。
  • 第二是建構心理藍圖。心理藍圖的目的是讓目標、任務具體化。將目標拆解成日常的習慣、慣例、技能和技巧,有點像是任務分解(breakdown)的概念。描繪出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的關係,協助你將注意力放在做某些事上面,從小任務上取得小成功,進而成就大成功。

感受維度是對應高壓環境的能力


感受維度負責傳遞訊息和管理能量,由大腦邊緣系統監督。感受思維受神經系統的生理活動支配,特別是我們的壓力反應就是源自於神經系統作用。壓力反應如同高度複雜的煙霧警報器,判斷什麼是愉快或可怕,決定我們要逃跑還是要戰鬥。
他舉了特種部隊為例,特種部隊雖然在遴選時已具備精神敏銳度和適應能力,但是面臨戰鬥型態的改變,必須在短短幾秒內管理戰鬥或逃跑的壓力反應,而讓自己採取行動。
他認為表現出色的人不會比其他人更不緊張,他們只是在與感覺共處,並將之轉化為積極的注意力和行動方面的經驗。他們感到緊張時也能保持身體放鬆。緊張既不是壞事也不是好事,他是能量。而練習挑戰反應,就是善用這股能量讓自己有積極和主動的表現。
要如何提升感受維度呢? 
  • 我們可以深呼吸、主動放鬆來放鬆神經系統,並且透過情緒管理的練習來識別壓力當下發生什麼事情。
  • 再來透過視覺化心理想像或是壓力測試來讓「神經系統」健身,引導頭腦和身體用「挑戰反應」,而不是啟動戰鬥或逃跑的反應。

直覺維度是提升洞察與心流的能力


直覺維度指的是用感官的集體智慧與過去所有經驗來感知狀況,又被稱為第六感,或是超感,利用的是潛意識的力量。但直覺不是指超男力或是神通,而是透過知識的累積處理更多潛在的資訊來提升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直覺維度雖然在其他的書籍比較少提及,但Charlie的比喻卻很具體的說明直覺的作用如同你的知識圖書館以及潛在運算的超級電腦:
想像你在生活中累積的所有知識和經驗都儲存在一個屬於你的圖書館哩,這個圖書館在你的潛意識中,圖書館越大,你的直覺就擁有越多資料。
自我察覺的意識為焦點視野,潛意識則是周邊視野。雖然你的眼睛只能一次集中在一個區域,但在周邊也存在著大量資訊,你的大腦仍然能夠處理。
簡單的說,在直覺的維度我們已經內化了這些知識與技能。
對於Charlie來說,心流就是展現直覺維度的能力。處於心流狀態時,意識負責時間、負責決策、擔心未來和自我判斷的前額葉皮層區域的活動較少,原先用於處理時間的能量被重新分配給注意力和集中力。在心流的狀態下,提升高性能的神經化學物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會開始分泌並產生作用。
要如何進入心流狀態呢?
  • 心流狀態只有能力和挑戰難度相等時才能實現。如果任務太難,注意力就會受到影響,因為你會變得焦慮不安,不知所措。如果太容易,你就不會使用所有的處理能力,注意力就會因此游離。
  • 訣竅在於能夠為自己設定挑戰和目標。始知完全符合你可用的處理空間。
  • 除了心流以外Charlie另外提到觀察以及反思也能夠提升直覺維度。觀察是以開放好奇的心態觀察別人的戰術、技術、情感和省思藉此學習。反思則是暫停資訊的輸入,理解自己的日常經驗,成為自己的老師。

用你的方式去做


《特種部隊專用的心智鍛鍊課》一書中使用的技巧對於社工輔導背景的我來說並不陌生。但作者將這些心理技巧應用到如何提升工作表現上實在令我眼睛一亮,尤其是如何馴服自己的內心,用「挑戰反應」來替換「戰鬥或逃跑的反應」,的確是面對新任務時的痛點。
作者也透過許多實際的案例讓我們了解到,想要成為更好的人,感受與潛意識的地位與認知同樣重要。因此,停下來重視自己的內在、情緒與感受,不需要覺得有罪惡感。
書中最後提到了在東京奧會中退賽的體操選手西蒙·拜爾斯的例子。
作者發現在許多競賽或是競爭中,我們都被期待要達到別人的期望。但如果我們是試圖完成別人希望我們說的故事,那麼我們就會自我編輯、抑制自由表現。因此為了達到(自己的)最佳的狀態,我們必須有技巧地做自己。
即便西蒙·拜爾斯的退賽顯露出了自己內心的脆弱,但卻是一個創造挑戰自己潛力的機會。看到這裡,想起離職面談時的優秀工程師,或許對他來說,在這裡停下來是一種對人生努力的嘗試。我也滿心祝福他能夠順利跨越這道關卡。
用你的方式去做


Garmin智慧手錶:提升高效工作者身心平衡的關鍵工具

 要隨時保持高效工作的狀態真的不容易,今年的最大目標就是要在工作狂的模式下仍然可以維持身心的平衡。身心平衡的概念大多數的人都知道,也很多書、文章在談,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對於情緒的覺察程度沒這麼高,都要透過生理回饋才能覺察自己的狀態。

既然天生注定就是工作狂,年初為了更能夠掌握心理與生理狀況,買了Garmin智慧手錶當作自己的生日禮物。
我主要的使用場景跟Garmin原本設定的運動訓練不同,我是用在工作節奏的安排與自我覺察,並把這些指數設定顯示在手錶錶面。
Garmin手錶表面可自行設定要觀察的指標
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

1. 壓力指數

定期檢視自己每天或是每周的壓力狀況,看一下自己壓力最大的時候在處理什麼工作或是發生什麼事情,掌握自己曝露壓力的時間,避免長時間處於高度壓力下。
例如,通常壓力較大的時候是在處理不擅長的工作、需要高度動腦、抓不到上級主管的交辦目的。檢視後我會思考一下有沒有其他的工作方式或是資源、甚至是調整心態。如果高度壓力是不可避免,就在壓力日中間排了休息或是休假讓自己紓壓,或是平常保持規律運動,做好壓力管理。
值得一提,如果自己專心解決問題或是設計制度時進入心流狀態,其實工作壓力是沒這麼高的!

2. 心率

留意自己當下的心率變化,如果非運動期間心率過高,例如超過100的話特別設定提醒,代表自己當下可能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而不自覺
通常都是在開會或是討論事情的時候、心情不爽時心率會過高,可能是不自覺的越開越興奮?或者是我在開會時常不斷要思考訊息來說服別人。了解心率變化的好處是,或許處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但我可以立刻透過深呼吸或是正念來協助自己放鬆。

3. 睡眠分數

想要身心平衡最主要就是吃好睡好,但睡眠品質真的跟睡眠時間不一樣,好的睡眠品質很重要
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看一下自己前一天的睡眠品質如何。睡眠品質除了會影響精神,也會影響自己的決策能力、思考能力。所以即便近期壓力必較大,但可以透過提早進入睡眠情境、瑜珈、冥想,增加自己的睡眠品質。如果放假要熬夜追劇、喝酒也偶爾放縱自己的睡眠分數。如果前一天沒睡好,就知道自己今天沒辦法處理強度太強的事。

4. 身體電量

身體能量是壓力、心率、睡眠、活動等的綜合數據,留意自己當天有多少能量可以使用。
我在印尼齋戒時有一個很大的體悟就是人的身體電量是有限的,每天會有耗盡的時刻。平常我們會透過喝咖啡、吃甜食、吃維他命的方式去增加身體電量然後再投入工作加班,可是這其實都是預支未來的能量。電量低的時候就是需要休息!
儘量趁白天身體電量較高的時候進行強度較高的工作,而身體電量較低或是不足時工作效率也是打折的,這時候要避免需要高度決策或風險管理的事情。電量低時就是拿來做一些例行的雜事、不太需要動腦
我倒不覺得一定要指數都很低才是健康的人,或是執著在數據準不準、一直要監督自己身體的「身體政治」,穿戴裝置的生理回饋就只是輔助、協助我進行身心的管理,決定權還是在我自己身上!!
重要的是,不管人生還是職涯都是長跑的!

新手工作者常犯的錯誤:把提案報告做成了大學報告

最近我聽了幾場跨部門的提案之後,發現剛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常把工作提案做成了大學報告。

每次報告動輒20-30頁,內容非常豐富,一場會議下來開很久,規劃許多待辦事項。可是辛苦做的報告卻因為無法回應大家提出的問題導致案子被放著或退回,提案成功的機率很低。

我覺得提案報告其實跟大學報告在報告重點、目標、問題意識、計畫、工作分配、態度等幾個面向有根本的差異。

報告是透過提案爭取表現舞台的關鍵


報告的重點

  • 大學報告在意的是頁數,從網路上抓的資料越多越好、自己消化越少越好,最好英文大家都看不懂。
  • 提案報告在意的是精簡,最好5-6頁可以結束,重點是傳達你的問題、解決方法、所需資源、後續行動。

報告的目標

  • 大學報告不在乎任務目標怎麼被完成,公司的目標就是要完成這些事情。
  • 提案報告注重目標的切割,先完成小目標才有辦法完成大目標,完成大目標才有辦法推進下一個階段。

報告的問題意識

  • 大學報告不重視怎麼執行,篇幅的重點都放在這個問題多重要、某某資料說很重要,所以要做。
  • 提案報告重視執行的評估,包括問題的分析以及問題的痛點,搞清楚關鍵問題後才下一步動作。

報告的計畫

  • 大學報告不管團隊現有資源有哪些,因為做報告的時候,腦中只思考怎麼完成這份曠世巨作。
  • 提案報告必須要盤點現有資源,報告前在腦中推演實際的執行狀況可能會碰到那些情形提早因應。

報告的工作分配

  • 大學報告主要在分配部門工作,這個是那個部門負責、那個是這個部門負責,淪為工作分派,但自己的手永遠不會髒。
  • 提案報告規劃職能工作,這個工作需要那些職能的組合才能夠完成,主要是在做任務整合,自己會跳下去一起執行

報告的態度

  • 大學報告如果被退後會感到失敗,總覺得為什麼別人不配合我,可能需要再增加更多的篇幅。
  • 提案報告如果被退後仍感到挫折,但會不斷思考哪個部分沒有辦法說服人、是不是沒有解決痛點,再重新擬定報告策略或內容。

大學報告是製造別人的問題,提案報告是解決大家的問題。大學報告會議完就結束了,提案報告結束後才要進入正式難題。

當你的提案沒有辦法獲取支持時,可能要先思考你做的是大學報告還是提案報告?

有機會我都會鼓勵規劃專案的同仁上台報告,做報告前先對焦大綱、做完後練習個2-3次,不斷調整修正,訓練提案的技巧。

雖然上台提案的壓力很大,但掌握這幾個差異,是你蛻變成一名專業工作者的關鍵。

新鮮人履歷撰寫策略:七大步驟、三大策略提升面試機會

 

關於履歷,我得到的收穫遠比我給的多。

當時候我剛從第一份工作休息完畢,準備從社工師轉職到企業擔任人資。當時我想,為什麼我在這個領域已經頗有成果,卻沒有面試機會?後來有幸在職游創辦人韋丞的指點下重新擬定履歷撰寫的策略。履歷還沒完全改完,就收到面試邀約並錄取新工作了。

當時候我很訝異,我並非人資背景卻被上市櫃公司錄取並且爭取到外派機會。後來我私底下問主管,主管提到我社工背景所培養的溝通能力是他們期待的,希望可以解決跨文化的問題。
這讓我首度體會履歷的重要性。

新鮮人履歷的普遍問題


看了5-6年的履歷,雖然時代在進步、資訊汲取更容易,但有多數的社會新鮮人履歷仍有待加強。

依據人力銀行的統計,新鮮人履歷多半「令人窒息」 NG三大主因有:專長技能未填,不符合人才需求條件;是自傳未寫、無差異性、錯字過多、未條列式、平淡普通;應徵職務未填,應徵職務不符合,對職務描述不正確。

出乎意料的平均每4份履歷表,只有1份能獲得面試機會。

履歷是人資認識你的第一手媒介,就算你過去的經驗多麼豐富與精彩,人資也只能先透過這幾頁的履歷先認識你。

我自己歸納社會新鮮人不會寫履歷主要兩個原因是:

1.沒有研究過自己感興趣的職務


常見盲點是履歷打開就開始寫,寫完就開始投,連要做的職務工作內容都沒看過。例如投履歷說要當業務,但不知道業務的工作內容是什麼、一般業務跟軟體業務有什麼差異說不出來,好像工作內容的介紹是人資的工作一樣。

2.沒有思考自己哪裡適合這份職務


想當業務,卻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優勢或專業符合這份工作。更糟的情況是,並未提供充足認識你的資訊就把履歷就丟出來。一方面沒有思考過要哪裡適合,另一方面可能知道自己非本科系就先丟出來試水溫看看。

當這些基本功都沒做的時候,你的履歷就是一直在Disqualify的盒子裡,不管投幾次履歷都是同樣的結果。或許你可以透過模仿別人的履歷拿到面試的入門票,但有可能你的表現幫前後的面試者提高錄取的可能性,去當別人的陪襯。

要怎麼寫好履歷? 我帶大家用七大步驟、三大策略來解決履歷的NG困境,增進履歷寫作技巧,寫出一份吸睛履歷,讓你的履歷更能吸引主管與人資的注意力,提升面試機會!!!

履歷撰寫策略七大步驟


大家都知道HR從關鍵字開始看履歷,透過關鍵字快速解析求職者背景和經驗。但卻不知道這些關鍵字從何而來。其實關於職缺7-8成的資訊都在人力銀行的網站上。接下來會告訴你職缺關鍵字拆解方法,學習如何從職缺需求中提取關鍵字,提升履歷吸引力!

步驟一:輸入你想要的職務搜尋,開始研究職缺


第一步先認識自己想做的職務到底在做什麼。打開人力銀行,依照你想要的工作地點、公司與職務輸入關鍵字,就有相關的職缺資訊可以參考。通常你可以挑大公司的職缺研究起,資訊也比較齊全。

步驟二:研究工作內容,確定自己是否對這樣的工作感興趣


職缺裡面一定會有工作內容的說明。先務實的研究工作內容,知道這個職缺是在做什麼以及自己對於這樣的工作想嘗試或感興趣。確保工作不會停留在自己的想像中。

步驟三:研究必備條件,確認自己的符合程度


職缺裡面也一定會有必備條件,除了學歷、科系、年資、語言能力以外,大公司通常也會具體的列出詳細的必備條件,希望想要投遞履歷的人可以事先檢核自己是否符合這些要求。

步驟四:圈出關鍵字,確認職缺主要要求


進一步圈出有關於專業知識、技能、態度的陳述,如:理工相關背景、JAVA程式語言、溝通能力佳、問題解決與問題分析能力、實驗設計的經驗、統計分析、負責任、不排斥工廠等等,這些就是該職缺的關鍵字。

步驟五:重新盤點履歷,看看自己缺了那些


盤點自己的履歷是否吻合這些關鍵字。如果你的履歷中有大部分都符合關鍵字,那恭喜你進入面試階段甚至錄取的機率相當高。但如果你的履歷都沒有符合的關鍵字,那你可能要想想自己是否適合應徵這份工作,或是自己要如何補足這些技能。

通常我都會鼓勵社會新鮮人,只要滿足五成以上就可以試著出擊。

步驟六:寫入關鍵字,確保自己符合條件


寫入關鍵字不只是讓人資更快的搜尋到你的履歷,而是確保你符合應徵的條件(後面會提到寫的策略)。履歷只是面試流程的一部分,要把這些關鍵字當作是後續進入面試階段彰顯自己的手段。

步驟七:寫封Cover Letter,主動出擊刷存在感


人資在進行招募作業時,一定都會先從主動應徵的履歷看起,當你主動出擊投遞履歷時,已經搶先別人一步。而人資在收到履歷後不會跳出整封履歷,會先呈現自我推薦信(Cover Letter),所以在信上寫你為什麼會想要應徵,自己有什麼優勢時,就會增加履歷被點擊的機率。

履歷撰寫的3大核心策略增加吸睛度

履歷要的是創造記憶點,看完要記得你、對你有興趣,進一步想邀約你參加面試,甚至人資有其他適合的職缺會想到你。

如果你的履歷是平鋪直敘,例如:曾經上過統計分析的課程具備統計分析能力。那麼你的履歷就無法創造出差異或是吸睛的點。

要如何寫出不平凡的履歷? 當你在寫入關鍵字時,就可以透過3大核心策略來增加履歷的說服力。

策略一:從優勢下手,寫出你可以為對方解決什麼問題。


如果在職缺的關鍵字中,你有明顯擅長的特質或技能,那麼你要告訴面試主管你可以利用這些優勢幫他們什麼、解決什麼問題。有一個小技巧,如果你發現相同的職缺,特別是這間公司有列出這個關鍵字,那很可能這個關鍵字就是他們的痛點(不見得是專業)。

例如台積電的工程師特別列出跨部門的溝通技能,如果你曾經擔任過社團、球隊或是系學會的幹部,擅長與人溝通與協調,可以解決工程師與其他部門溝通的問題,那麼你錄取的機會一定比別人高。

策略二:從故事下手,寫出為了這一刻你準備了多久


當這些職缺的關鍵字並不是你這麼擅長,甚至是有明顯弱勢時,雖然你沒有辦法幫對方解決問題,但是你可以展現你努力學習的過程。

例如跨領域或科系的同學,你寫專業一定寫不過本科系,一定要列出自己自學的方式以及努力的過程作為突顯。現在越來越多主管接受自學與跨領域,看重的是求職者的自我學習力、挫折忍受力與問題解決力。

策略三:從相關下手,寫出即戰力就是你了


如果職缺的關鍵字與你直接相關,那你可以善用BAR原則,寫出Background(背景)、Action(行動)、Result(結果),來證明你的經驗有多適合這份工作,馬上就可以做出貢獻。

例如過去招募研發工程師時,主管特別容易錄取從大四開始進實驗室經驗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對於實驗設計方法比較紮實,也有較多的研究經驗。

如果間接相關也沒有關係,至少主管知道你對於整體的知識與流程已有一定基礎,不必從零訓練。例如我自己轉職前沒有從事過人資教育訓練工作,但是我負責基金會的講座與課程安排,也有辦理過工作坊,順利錄取教育訓練專員,對於公司來說就是即戰力。

學習到了三大核心策略後,就可以靈活的運用這些策略來組成,讓自己的履歷更佳精彩。

如果你實在找不出關鍵字突顯自己,那麼可以試著靜下來、花時間回顧一下自己的校園經驗:例如社團活動或是實習經驗、做過哪些專案與實驗室、論文的實驗設計與成果、修過那些相似的課程、有參加過哪些外部課程、演講,來幫自己找出與未來想要工作的相關連結。

從我職涯諮詢的經驗來看,大部分的社會新鮮人都不會沒有吻合關鍵字,只是沒有認真去挖掘自己過去的優勢、故事與相關經驗。如果真的是零,那或許你可以找職涯諮詢師聊聊,從認識自己開始去發展自己的工作傾向,進一步的行動做出改變。
寫履歷不只是寫履歷。

履歷是面試流程的開始,面試流程是職涯的開始。履歷代表了你過去的學習與經驗,當你撰寫履歷時,實際上就在總結自己的人生故事。職涯與人生環環相扣、息息相關。這篇文章與其說是教你寫履歷的技巧,不如說是讓你提早了解經歷的重要。
從現在開始重視自己的經歷和成長,這些就是你未來職涯的一部份。

台灣飯店餐飲服務業缺工的關鍵原因與解決作法

 image

疫後雖然飯店業、餐飲業、服務業大幅復甦,但卻持續缺工,導致服務量能無法提升或是服務品質低落。企業大部分歸咎給疫情、少子化、科技業的拉力導致無法招募到足夠的一線人員提供服務,而缺乏從自身的人力資源政策思考。

6月份《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輕忽低薪員工醞釀巨大損失〉正在探討這個議題。不只台灣,全球相關的產業在復甦的過程中都遭遇了缺工的問題。文章指出缺工背後真正的問題在於「公司對時薪員工的管理不當」。

諸如服務、房務、客服一線員工大多是時薪或是低薪。公司的人力資源政策如技能培訓、職涯發展、工作回饋、導師制度通常針對領導者或是技術職的職位,時薪或是低薪員工很難適用這些人力資源政策。

這將導致一線員工持續維持時薪或是低薪。根據研究指出,時薪或是低薪的員工工作5年後仍有60%的人仍維持低薪,而脫離低薪的人大多都是靠跳槽換到另一個產業。

如果一線員工沒有發展的機會,那麼誰還想要待著呢?

對於一線員工的管理不當導致公司付出許多的直接或間接成本:低留任率、高曠職率、加班情況、倚賴臨時人員、經常招募與訓練新員工、員工士氣低落、工作知識流失、客戶滿意度下降、雇主品牌形象受損、生產力的成長停滯、營收下降。

作者的研究顯示,企業的高階主管不了解這些一線員工的貢獻,並認為他們是可以隨時替換的。但在疫後復甦急需人力的時候,才意識到要改變。

企業對待低薪員工有六大錯誤:

1.企業不明白低薪員工其實很願意留任

企業在分析這些員工的離職原因時常誤以為是員工愛換工作,但通常真正的原因是管理的問題。實際上,根據調查,51%的受訪者在目前的公司已工作至少四年,17%工作至少10年。如果有加薪、升遷與培訓機會,他們會更想待在公司。

2. 企業低估了地點與穩定的重要性

其實低薪員工相當的在意工作地點, 對他們來說上班方便、交通容易是他們想繼續留在公司的原因。再者,其實低薪員工大多需要應付經濟的困境,對他們來說最重視工作的穩定性,並不是很想要一直換工作。

3.企業低估了員工的善意

低薪員工雖然是做組織裡面最辛苦的工作,但是對於公司的觀感大多正面。之前公司做滿意度調查時也發現,一線作業員對於公司的滿意程度居然高過於薪資跟工作環境相對較好的工程師。如果沒有看到這點,把他們的認同視為公司可運用的政策是相當可惜。

4.企業讓員工主動去討論職涯問題

企業很少透過制度性的方式協助低薪員工升遷或是職涯發展。職涯發展的藍圖對於低薪員工多「看得到吃不到」。作者指出,低薪員工相對不敢開 口,怕會得罪主管。甚至多數員工不知道公司有升遷制度。低薪員工的職涯發展福利也少呈現於招募訊息中。

5.企業不在乎低薪員工的策略重要性

公司認為,企業的競爭力來自於高技術能力的人才,並且儘全力吸引他們留任。不過疫後缺工也顯示,低薪員工的重要性不亞於高技術員工。尤其我們從新聞看到高階主管或總經理都要來鋪床、到一線服務,就知道其實每個職位都有他在工作流程中的重要性。

6.企業在三件大事上辜負了員工

導師指引、職涯途徑、學習與發展這三件有助於提升員工績效的制度,在低薪員工上基本上是很少或是完全沒有正式的機制。

企業思考如何吸引和留住一線員工的4種方法:

1.商業理由

企業必須要意識到,投資在一線員工身上不再只能看作是成本,前面提到的,企業間接或直接受到離職影響成本其實是遠大過於協助員工提升技能。

以迪士尼的「追夢教育投資計畫」為例,如果在迪士尼任職滿90天就可以參加計畫去取得高中或是大學學歷,迪士尼會負擔註冊及補助相關費用。迪士尼也透過內部晉升超過2,800名員工。

2.改善由上而下的溝通

公司應該要提供明確的職涯藍圖、詳細說明員工的學習與發展機會、提供導師指導,促進員工的職涯發展。並從公司高層建立起主動溝通、互信的機制。

以奇波雷餐廳為例,奇波雷有80%的高階主管是來自於基層。奇波雷把公司各職位的薪資級距公布給員工知悉,並且指導他們在公司中發展職涯。

3. 了解員工遭遇的障礙

前進內裝科技曾對臨時員工與正式員工進行滿意度調查,了解員工的離職原因。為了降低公司的離職率,他們建立了員工指導系統,聘請指導諮商員來為員工說明公司的培訓計畫與升遷管道。主要便是充分理解基層員工的心態、理解他們的困境,以及不被理解的地方。

4.與其他公司協同合作

雖然公司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可以升遷,但可以透過提供外部的職涯發展途徑,來提高員工留任率。

例如亞馬遜的「職涯選擇計畫」給予員工機會在工作期間獲取技能、證書與學位,之後在亞馬遜內部升遷,或者為自己的職涯作準備。

在 #大招募時代,「外商挖半導體、半導體挖科技業、科技業挖傳產、傳產挖服務業」現象持續發生。面臨各產業都持續提升薪資福利、鞏固人才池時,在人才食物鏈底層的服務業並非無計可施。

根據這篇文章的研究顯示,服務業的低薪員工有其特殊的樣貌與個別化需求,如果用心經營仍有吸引與留任的機會。關鍵問題在於,過去企業把這些一線員工當作人力而非人才,需要大量人員卻缺乏人力資源措施進行訓練與發展,導致其他產業一挖就鬆動,缺工問題持續惡化。

重新重視一線員工,傾聽並且理解他們的意見與需求,協助他們在工作中仍有自我實現與職涯發展的機會。不是你找不到人,是沒有人要為你工作!

希望這篇文章對企業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