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外資,印尼推《綜合法案》恐為勞動法史上最大爭議修正 (一)

外商投資印尼痛點:過高的勞動成本

印尼曾在1980年代由總統蘇哈托引領的「發展主義」下,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開放外資,使得外商企業開始進入印尼帶動印尼的經濟發展與繁榮景象。印尼新秩序下的產物No.13 2003年勞工法,被認為是擺脫過去社會主義式的意識形態,置換為新自由主義的觀點,開始引進如外包、合約工等制度,讓勞動力使用更加彈性,試圖在勞工以及企業之間尋找平衡點但是整體而言,多數企業仍認為印尼的勞工成本仍然相當高。


2005年駐印尼代表處就曾撰文, 印尼勞工問題阻礙外國人投資,主因是不友善的勞動法相較於鄰近國家常導致投資者付出額外的人力成本。由於缺乏行政效率及腐敗的官僚體制,雅加達政治權貴把社會保障、福利、經濟發展、訓練甚至是物價通膨的責任轉嫁到具有資金的公司身上,而並未思考如何解決民生等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民主化時代、勞工運動泛政治化的情境下,印尼四大聯盟工會握有龐大的選票與談判力道,加上工會背景的勞工部長、國會議員走入體制,導致整體的政策偏向維護勞工權益


每年11、12月協商基本工資是工會運動的旺盛季節,工業區中常可見到勞工罷工場景。工會成員甚至會成群騎著機車呼嘯進工業區,要求公司員工不得工作、必須要加入罷工行列,聯盟工會的政治動員實力深入到各家公司首當其衝是早已在印尼設立製造廠許久的日本、韓國公司,甚至曾發生工會至大使館抗議的事件。居高不下的隱形成本讓有些公司不得已從工業區中撤資。2012-2013間西爪哇 karwang工業區就曾發生公司基本工資上漲60%情況。直到2015年政府立法固定調薪公式後,薪資調漲才開始具有統計數據基礎,勞資雙方的談判桌逐漸從工業區道路搬進最低工資委員會。


依據筆者統計2011年至2018年間35場大規模工會抗爭的訴求議題,就有9場附帶社會保障制度、燃油補貼、電價、物價等訴求,正當化要求企業上漲基本工資以因應最低生活水準,即政府無法解決的,反倒期待企業來解決。


與鄰近國家相較較高的勞動成本,使得印尼似乎不再吸引外資。如何改善投資環境的呼聲早行之有年。


中美貿易戰:印尼投資環境的總體檢

近年來,在素有「建設總統」佐科威的領導下,自2014年祭出一系列的經濟政策方案,包括提供經濟特區、設立投資協調委員會(BKPM)、投資優惠政策吸引外資並補強港口、機場、高速公路、鐵路等基礎建設,希望改善環境排除投資障礙。在中國的勞工成本漸高的情形下,許多公司早已南向尋找更便宜的替代。印尼因人口第4大國、東南亞的第一大經濟體,人口年齡中位數僅為29歲,潛在的勞動力優勢及龐大內需市場下連續9年GDP成長平均都是5%以上,投資印尼再度成為火熱話題。目前能夠在印尼立足的外商企業,早就適應勞動議題並有應對策略,即使付出較高的人力成本,但看到是其背後的內需及東協市場下還是繼續留在印尼深耕

例如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去年宣布投資15.5億美元,計畫在GIIC工業區設立製造廠、預計2021年正式投產,相關供應鏈預計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對於佐科威來說,中美貿易戰不啻是第一次的投資者考試。有沒有辦法吸納出走中國的外資,就是對於投資環境的總體檢。許多公司將製造工廠遷出中國避免受影響,但即使印尼有潛在人口紅利及龐大市場,卻非投資者的第一選擇。2018年世界銀行報告指出,繁雜的法令及高成本的勞動力讓投資者趨之若鶩,移出的33家公司沒有人選在印尼落腳。全球生產供應鏈的遷移邏輯就是逐技術高、教育高、工資低之地而居。

有鑑於此,總統佐科威在其第二任總統之就職典禮上提及未來五年的任務之一,便是要簡化所有投資障礙的法令,頒布《創造就業綜合法案(RUU Cipta Kerja,簡稱綜合法案)。針對包括勞工法在內的79條影響投資的法律進行檢視與修訂。目標2045年要達成全球前5大經濟體、每月人均2700萬印尼盾、國內生產總值達7萬億美元的目標。

如果犧牲個人勞動條件來換取國家大量就業機會 你願意嗎?

2020年2月12日,政府向國會提交了綜合法案草案,原先預計100天內討論完畢,現在時程則延至9月底,並希望10月休會前批准。  

該法案目標如其名,便是鼓勵投資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國民經濟增長。說佐科威背後有凱恩斯的影子一點也不為過。佐科威欲透過國家介入來大規模吸引外資、增加公共建設來推升投資金額,讓就業人數可以增加,所得上升後再透過消費來維持生產。如同印尼中央統計局(BPS)指出,印尼每年勞動人數增加255萬人。為了增加就業機會,政府必須要刺激經濟成長,經濟每成長1%約可吸收30-35萬勞工,所以每年經濟成長至少必須超過6%。若要時要如此的經濟成長,那至少需要4800兆印尼盾的投資。

增加就業機會作為改善貧富差距解方是佐科威擔任第一任印尼總統以來的施政方針。

企業及雇主團體例如印尼雇主協會(Apindo)相當滿意綜合法案的草案,認為並非偏袒企業家,而是使20年來的勞動法令達到雙方的公平點,將使印尼再度繁榮。

工會與學生團體一致反對綜合法案草案,認為該法案明顯犧牲勞工權益、以勞動條件來換取就業機會。例如,無限制的定期契約及外包,將使大規模的勞動力轉為非典型雇用

即便目前勞工法對於外包制度與契約工晉用有嚴格的規定,但在勞動監察員不足情形下,依據中央統計局(BPS)指出,目前非典型就業的工人的比例達到7408萬,佔總工作人口的57%,開放後將造成更大量的非典型雇用。

印尼科學研究院(LIPI)研究員Pihri Buhaerah指出「綜合法案」的矛盾點:
第一,非正規就業將會降低家庭生活消費水準,況且收入占GDP成長的勞動份額比率仍低於40%。
第二,要求符合生活水準的基本工資是合理的,因為一個國家進入工業化階段時,對於工資的需求也會上升。
第三,降低工資可能會使消費力下降、導致企業生產產品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的負面循環。
第四,中大型企業的人事成本占淨利比11%,工資並非影響企業減少雇用的影響因素。  

四大工會聯盟之一印尼工人聯盟(KASBI)主席Nining表示,若通過綜合法案將會是世代相傳的負擔。未來一代的工人,進入職場後將面臨合約制的不確定性,在惡劣的勞動條件下被剝削,勞資關係也更加不對等法案背後也預示著未來貧富差距會加大,擁有良好教育水平出身的勞工擁有專業技能獲得保障,而無法進入良好教育的勞工將會持續處於不確定性的工作身分。

媒體創意產業工會會長Ikhsan甚至將綜合法案比擬成為荷蘭殖民時期的苦力法( Koeli Ordonantie),該法雖然宣稱將勞動規則法制化,但卻是為了讓種植園主得到保障且取得便宜的勞動力,等於是現代奴隸制。


【印尼宗教文化】齋戒月:一年中離神最近的時刻

# 什麼是齋戒月 

1、齋戒(Puasa)是伊斯蘭教的五門功課之一,傳說是穆罕默德接受神啟的時刻。齋戒會在伊斯蘭曆法的第9個月舉行,故此月又稱Ramadan。每年在齋戒月開始之前,印尼宗教部都會透過對於新月的觀察再次確認齋戒月正式開始的日期,並且布達給所有國民知悉。

2、根據「可蘭經」(Quran),齋戒月的戒律如下:
(1)每天從晨禮到日落期間,禁止飲食、性交等生理活動
(2)當天日落之後直至次日晨禮之前,可恢復正常作息
(3)晨禮時分、喚拜一起,便再度進入齋戒狀態

3、對於穆斯林來說,齋戒是自我管理、鍛鍊禁慾以及體會貧困、樂善佈施的時刻。

4、為了配合員工實踐齋戒,大部分的公司也會更改公司政策,例如:
(1)規劃特地的用餐區域給無法齋戒的員工用餐。
(2)中餐轉換成餐食津貼
(3)晚餐特別準備開齋甜點(kolak)
(4)提早下班讓員工可以準備回家開齋
(5)公司準備禮品(Pacel)贈送給員工

# 齋戒三次的生活 

1、假掰個性如我一聽到齋戒月是離神最接近的時刻,為了獲得啟示,在齋戒月時也跟著齋戒。受限於飲食的取得跟睡眠,我自用完早餐後開始齋戒至晚間5:47開齋不飲食以及不飲水,就算大熱天以及在工廠跑來跑去、開會口沫橫飛、四處拜訪大學也遵守這樣的自己制訂的「半套規定」

2、跟隨當地文化真的是建立關係的方便門。期間去拜訪印尼當地大學,談了一會兒對方突然發現忘記幫我倒茶而起身,我儘速揮了揮手說:謝謝你,可是我在齋戒。對方馬上透露出另一種親和眼神說:你是穆斯林嗎?我搖搖頭說,我只是遵守當地文化。同事好心關心我:因為你不常這樣,要不要吃個東西,不然肚子會疼哦?也被我固執婉拒。我想,出發點是為了尊重。

3、齋戒真是一個用以反省自身情緒狀態的時刻,過去我只要肚子餓就會生氣,然後中止手邊的工作去找食物。不過當我的進食受制後,我必須要去思考怎麼過剛剛好的生活,而非無止盡的往前衝,然後在從食物中取得熱量的補充。期間,不論生活、工作或是吵架,都必須不斷的去覺察、評估自己的狀態採取對等的回應

回到自身的狀態去決策,停、看、聽自己所有的對外所求、自己的自動化行為其實都只是習慣性。吃了不需要吃的、喝了不應該喝的,這些都在身體靜靜的養息狀態中清楚浮現。

這是一種理性與感性、內在與外在、所有二元性的矛盾對峙。或者是其本身與本身的對峙。穆斯林用一個月白天的時間讓自己暴露在如此的狀態下,多一分遠離日常的思考、近一分與信仰接近的機會。

4、這一個月的時間如同齋戒般純淨(fitri)

5、開齋節(Lebaran)加上共同休假日(cuti bersama)形成十多天的連假,也是許多在外工作的員工一年一度回家的日子,為了祝賀員工返鄉(Mudik),每個人還包了一包綠包。

6、第三年的齋戒也習慣多了。也無怪忽第一年遇到齋戒月時,很擔心的叫工安跟醫護室要準備應對員工中暑的情形,員工一臉笑笑的說「安啦」。印尼人從小到大也齋戒習慣了,一天下來體力活也沒少做到!第三年齋戒,一整天沒吃飲食也不再像之前一樣覺得頭暈腦脹!

#「buka bersama 」一起開齋

1.印尼齋戒月(fasting month)除了是重要的宗教節日外,也是社交連結的日子。通常穆斯林會在上午晨禮後約4:25開始禁食(puasa),一直到晚上5:46左右昏禮祈禱聲下後才能能恢復進食,稱之為開齋(buka puasa)。對穆斯林來說,開齋是一件隆重的事情,除了在清真寺外,便會邀請親朋好友一起開齋(buka bersama)或四處拜訪朋友。

2.課裡今天也邀請所有的員工一起開齋,謝謝小朋友們的努力,特地挑了印尼當地的美食料理餐廳。這樣一餐也不便宜,大約台幣二千多,不過就大家吃吃喝喝開心一下,吃著一些只有豆芽菜跟飯其他我不認識的料理。不要小看這家,四處好吃的餐廳在齋戒月可是都爆滿,沒訂還吃不到勒。

3.第一次在外面開齋,有趣的是,餐廳已經把所有的菜都上好了,大夥則是在旁聊天,都沒有人敢動飯菜一下(我差點飯給他盛下去)等到祈禱聲一下,大家則在歡呼後開始吃飯哩!我也一整天沒飲食了。


 RAMADAN KAREEM 的意思是 齋月吉慶



探索印尼文化中的伊斯蘭愛情觀:從電影、文學到婚姻價值觀

換了語言的愛情,仍然撲朔迷離
記2019年的相遇

#印尼式的浪漫

由於對於未來不確定的徬徨,我們暫止了每天的習慣。當我還任性的狐疑宗教上的差異只不過是儀式、信仰或名稱的不同,我可以從資料去拼湊理解時,T傳了這段影片給我。對她來說,對方可以帶領禱告(lmam)是浪漫的嚮往。對於感情的內在需求不同,好像不能只依賴西方愛情文化去理解。這一刻,我好像覺得沒有這麼了解印尼、也沒有這麼瞭解她,也終於知道有一天一定會分開的意思可能擔心的是什麼。

「如果我們想念對方就為對方禱告」

是我們最後的共識

#「jika kita tak pernah jatuh cinta」

即便印尼已是世俗國家,但許多印尼穆斯林仍然遵守著「可蘭經」所引導的修身方式。連一起喝個咖啡也不忘要按時solat。但宗教的無上命令早已悄悄的被新世代的享樂主義敲著門,尤其在與西方與爪哇的文化匯流處雅加達尤其如此。在雅加達,平時帶著頭巾、休閒時穿著短褲小洋裝的女性已跳脫出人們對於穆斯林的想像。更不要說酒吧裡大家有默契的以酒杯與舞蹈作為彼此的語言。

自從T對我拋出了穆斯林浪漫後,我實在很好奇宗教-婚姻-愛情三位一體的穆斯林要怎麼去詮釋這浪漫愛潮流的愛情面貌。怎麼使人在被高濃度的多巴胺投注下,還可以保持著高度的精神依歸。為了這搞不懂的問題疑惑了許久。因此我深入了解印尼文化中伊斯蘭愛情觀。探索現代電影、愛情文學,以及婚姻背後的宗教價值

#現代印尼愛情電影

我真是閒著,為了釋疑找了兩部印尼現代電影「ayat ayat cinta 2」跟「assalamualaikum beijing」。發現電影中高度一致的呈現出新世代印尼女子在追尋浪漫愛情時,仍不忘依循可蘭經中的引導的價值觀。這不僅是浪漫的故事,更是信仰的寓言。

第一部電影的男主角本身是大學教授,對於伊斯蘭教的經典倒背如流,在歐洲社會中捍衛著伊斯蘭教以愛為出發點的教義。自然而然或得許多女性的崇拜和喜愛。第二部電影的男主角雖是中國人,後來得到了伊斯蘭教的啟示後犧牲皈依,與女主角共組家庭。只有成為穆斯林的男性能夠引導穆斯林前往天堂,這是異教徒所無法達到的善業。

第一部電影的女主角年輕貌美,原以為是浪漫結局,卻沒料到在生產時不幸難產去世,最後仍在神的祝福生下兒子,由丈夫的第一任妻子共同扶養。第二部女主角則在罹患罕見疾病時也有了生育。對於伊斯蘭文化愛情觀來說,結合好似不是享受兩個人的生活或溫暖的開始,而是背負著著傳宗接代的使命。印尼伊斯蘭文化愛情觀中女性在這裡被刻畫成一個偉大的犧牲者,突破了重重生理上的困難而完成了偉大的任務,承擔家庭重擔。

#伊斯蘭愛情文學與可蘭經的連結

帶著這兩部電影的疑惑與好奇下,偶然間在書局發現一本暢銷的愛情文學「jika kita tak pernah jatuh cinta」:如果我們不曾墜入愛河,怎麼學習人生道理呢。印尼人要怎麼來詮釋墜入愛河這件事情呢?

相較於西方愛情文學以親密關係的經營來指導大眾要怎麼與對方溝通、同時審視自身的議題來維持純粹關係的經營。印尼愛情文學則以平易近人的例子輔以「可蘭經」來提供解方。這並不是說印尼伊斯蘭文化愛情觀不注重無條件接納對方、溝通、妥協、信任、支持、善待,而是比起親密關係的「現世享樂」,一神論著重的可能是婚姻的「後世試煉」。

也因此,當作者在對於墜入情網的苦男女釋疑時,例如:家暴、一夜情、約會的目的、心碎、離婚的難題時,最終會引導至可蘭經來告訴苦男女,這是一種試煉,並提醒著他們要通過試煉,不要背叛宗教教條。

又如,在心碎時強調愛自己的作用,除了讓自己變得更好以外,變得更好的這件事情不是「找到自我」或是增添生活的經驗、活在當下,而是讓自己變得更好、勤做善功、愛自己,不假外求、進而得到至仁至慈的真主之愛。

「人們經常尋求那些無常人們的愛,然而,你期待的愛是來自於永恆的上帝」(p.23)

看待事情不只有一種方式,就如同痛苦也不會只有一帖良藥

#緣分(Jodoh)在印尼婚姻觀中的作用

緣分:印尼文為JODOH 

在婚姻與愛情觀念與伊斯蘭教結合的印尼文化中,緣分帶有命定論的意味。

1.宗教與愛情:上帝決定人們的靈魂伴侶,但人們必須嘗試彼此相處,才知道是否為彼此的靈魂伴侶。也由於相信緣分由上帝決定,所以獨處的人不害怕孤單,而是讓自己變好等待上帝的安排。

「壞女人與壞男人匹配,壞男人也與壞女人匹配。好女人與好男人匹配,相對的好男人也屬於好女人。」(An Nur:26)

2.宗教與婚姻:伊斯蘭教不允許跟不同宗教結婚,但如果婚後改信伊斯蘭教則沒有問題。伊斯蘭教認為約會是罪惡,結婚才是上帝給予人的獎賞。

3.愛情與婚姻:如果結婚的話表示彼此擁有緣分,如果沒有結婚的話則沒有緣分。ber(有)jodoh(緣分)在印尼文中就是結婚的意思。為了避免尚未互相認識就結婚,伊斯蘭教發展出約會概念:ta’aruf,旨在彼此了解。真正肢體接觸的約會是在婚後才進行。


也是這次的際遇,我透過了通過印尼電影、文學和宗教,窺探了伊斯蘭愛情觀的不同面向。愛情對於他們來說,這不僅是一場追求愛情的冒險,更是對信仰的堅守。印尼文化中,愛情和宗教的糅合呈現出獨特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