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者訓練之反思

今日我承辦的安置機構工作坊是我感到最對味的專業研習工作坊之一,原本大家期待督導能夠協助解決機構中常見情緒方面的病理行為問題,督導巧妙地以人在情境中的觀點作切入,作為社會流行病,帶領大家以全新的思維看待這些情緒問題及因應方式。去除過去一些權威、專家烙印的刻板印象,或許沒有辦法馬上有「療效」,但我想連用藥也需要花一年半載才有辦法完成療程,為什麼我們不願意給個案時間。讓我產生了幾個想法&思考,希望未來可以設計相關課程、邀請督導舉辦在職訓練與更多社工夥伴一同衝撞、激盪。
1.如果人類行為、變態心理受到生物器質、心理以及社會文化的影響(我想每本相關書籍都確切的告訴我們這三大因素),為什麼社工的在職訓練多呈現學科偏食的現象以精神醫學、心理治療、諮商輔導為主,而非多元化的教育(例如人類學、社會學等研究社會文化的學科)?
2.上述的現象導致社工本身對於專業沒有自信、地位低落、不被重視,好像什麼都去碰一點,什麼都不精的感覺,拋棄原有與其他應用學科差異化專業觀點優勢,會不會是醫學跟心理學有專家權威的效果,用起來好像很炫、很花俏,使得社工教育不得不去攀附??攀附後產生必然的次人一級現象?
3.既然社會文化的因素影響及解釋力不亞於另外兩者,為什麼社工教育中缺乏社會學、系統觀點、脈絡、生態系統的思考及相關課程?不看重社會文化的分析也是專業的一環?我們朗朗上口心理學家對於自我認同、安全感、人際關係、親密關係、情緒、自由、生存的說法,卻對社會學家的說法一無所知,更別說社會結構的改變。
4.社會工作容易耗竭。然而每次三小時教導工作人員自我療癒、自我紓壓的課程,難道就可以完全避免耗竭現象惡性循環?還是給予不同的服務觀點、用心地看待問題、將個案行為置入脈絡化的思考,在一種可以彼此理解、同理的情況下,使得社工不會陷入與案主間的情緒泥淖? 我們對於mindfulness是正念療法,殊不知在其他社會心理學者眼中還有用心、脈絡化思考、多元觀點的意涵,也有類似舒緩情緒效果。
5.社會變遷快速,如果無法察覺、認識社會文化、生態系統的改變,只在乎炫技的方法技巧,搞不清楚現在社會是怎麼一回事、公共議題是什麼(大從福利的問題,小從兩人親密關係的問題),那是不是完全脫離的社工本行的專業???
6.今天督導說得好,大師的技巧是因為有那種思維才得以展現。讓我想到另一位著名的家族治療師Micucci所說,沒有理論(思考)的技巧,如同缺乏靈魂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