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思維學院筆記 :MAYO 簡士評談「人力資源工作者如何創造高價值」

周末花了點時間重複聽了MAYO創辦人 簡士評#商業思維學院 中的講座「人力資源工作者如何創造高價值」。James從過去在科技業的豐富經驗中思考HR應如何從人事行政的工作解放,並從策略、人才布局的面向為企業帶來價值。

我筆記了一些相當具啟發性的思考與大家分享,這些觀點非常寶貴,值得反思自己的工作內容與思考要如何執行(也很謝謝James的同意)。 

1、一個好的HR應該是每天做的事情都能夠幫公司進步。

例如做績效管理的時候,並不是只有按照時程催繳資料,而是要試著去思考這項制度有沒有協助發展員工的能力? 主管的分數是不是績效面談的確實回饋? 這些工具的目的是協助員工發展職能與職涯。

2、要怎麼做好HR? HR看的重點應該是:

(1)文化協助企業打造適合企業的文化,利用工具讓員工趨近於公司要的文化。技能技術很重要,但重要是HR本質設計好的文化,策略要匹配文化。
(2)People manager培養主管成為具帶人思維的主管。主管從Issue manager成為people manager ,一個偉大的公司是主管都在做管人的事情,讓公司快速成長。

3、CEO四大觀點:期望HR如何為企業創造更大價值

(1)HR應該要積極挖掘隱身人才:從預測分析成為指導者。
(2)樹立自主學習文化,培養未來人才:不斷重塑技能,每五年提升30%能力。
(3)鼓勵HR著手進行組織文化重塑:讓組織人才敏捷適應大環境變化的能力。(推薦書單:關於工作的9大謊言)
(4)HR數位化轉型:組織發展決策於資料佐證與數據洞察。(例如:台積電2000年時看到公司要成長時HR的重要性,公司要轉型前先把HR的組織轉型)

4、數位轉型下的HR將會是「服務」員工而不是管理員工:

HR的服務對象是「人」,因此應該在強大的數位科技應用上多一點人性化的功能,從員工視角出發,與人才共創良好工作體驗,避免讓HR的工作變得更僵化、冷漠。

5、HR新思維對應人資工作範疇:

(1)找到對的人,跟上組織擴張腳步:新型招募方式、雇主品牌
(2)以員工視角出發,提升員工體驗:人事管理、員工福利
(3)運用數據分析,達成人才發展策略:企業學習、績效管理

6、人才管理新觀點:

(1)讓人才更為流動
  • 與其說員工是為公司工作,不如說員工藉由公司平台發展自我
  • 公司任務是整合資源連結供需,為員工提供一個發揮的平台
(2)讓人才更為自主
  • 公司與員工之間形成聯盟並互惠互利
  • 公司和個人相互投資、共同進步
(3)幫助人才跨界
  • 人才不喜歡被束縛在一個固定職為,跨界、創新反而能夠激發他們的潛力和工作熱情
  • 新屋效應:待在同一個位置容易有盲點

7、人才招募新觀點

  • 一般認知能力:願意學習並懂得隨機應變
  • 自發性領導能力:視情況領導以及被領導以完成任務
  • 自信且謙虛:有自信的人接受批評、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 願意接受模糊空間:沒人知道未來業務如何發展,企業內部也經常沒有標準答案
  • 願意接受新事物:好奇心旺盛的人更願意學習新事物
  • 能證明自己人生曾經做過勇敢或有趣的決定。
  • 專業但有通才思維:相同職務擔任太久可能會錯失學習機會
  • 成長型思維:相信天分及智能是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而有所改變

8、人資工作者應具備的特質

  • 對人有興趣
  • 對人的敏感度高
  • 樂於助人
  • 正向且樂觀

工作的熱情來自於不斷擴充對工作的想像。

 很慶幸自己三年前被公司派駐到印尼時從頭摸起,有機會在長官與同事的包容下把整個人力資源架構起來。

當時與我交接的學長曾覺得,人資不像其他單位都有台灣資深的主管帶起,總部也沒有支援,只能倚賴自己邊做邊犯錯,走一步算一步。
過去在社福機構時,我也是從制度草創著手,一步一步跟同事一起建立服務流程與評鑑文件、規劃服務的內容、建立服務的品牌聲譽。即便大家現在各奔東西,但這份回憶與革命情感仍存在我們的心裡。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我跟學長分享,因為草創沒有一定標準,所以公司的容錯率高,可能今天研究資料寫完政策,明天就被檢討、修正,這個過程很令人挫折,但完成後一定會學到許多。最後,他選擇離去。
三年後,人力資源制度已完成,也交由當地團隊運作。回到台灣我才回憶起這個場景。其實當時我說的話可能不精確,因為如果我們只是學習到績效管理辦法、薪資架構辦法、招募流程辦法、員工申訴辦法、勞資會議管理辦法這些怎麼寫,那的確跟總部要來抄一抄就好,何必花時間從頭想破頭,然後被質疑制度為什麼跟總部的不一樣?
換了兩份工作後,我才驚覺到,工作不只是有學到技術與工具的面向,而是對於這份工作有更多本質上的認識與意義,而這些意義來自於在經驗中的不斷思考、找方法、找解答,所以有獨一無二的特質。
跟別人拿文件的確可以速成的複製內容,少走冤枉路,但是實際上寶貴的地方是學習別人在他的經驗中怎麼思考,在內隱知識背後那一套個人化的邏輯與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