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班非科班對人資職涯發展影響?

我的團隊背景多元,成員們各自發揮彼此的優勢,共同發展公司人力資源策略


前幾天人資小週末群組討論到「人資科班對職涯發展有絕對影響?」的主題。我自己是非人資科班出身的人資工作者,目前帶人資團隊的經驗也將近三年,分享一下我從非科班的角度對人資團隊組成、背景跟發展的想法。

因為我的出身與刻意操作,所以我的團隊成員背景非常的多元,12名團隊中有4位商管、4位心理、2位法律、1位英文、1位高中畢業(翻譯)。這些員工會被錄取的基本要素都是曾經從事過人力資源工作,可能是公司、顧問業或是訓練公司工作的經驗,並且過去經驗符合現在團隊的發展需求或技能所缺。

大家一定非常好奇,這些員工中哪一個科系在工作表現的最好?說實話,每個科系出身的都有其優勢跟侷限:

✅商管背景優勢:對於人力資源的選、育、用、留已經有基本的認識、並且對營運管理具有商業概念,可以迅速的進入工作狀態。
✅心理背景優勢:對於應徵者的性格、員工工作投入情形能夠可細微的觀察及分析,對於員工能力的成長也可以明確地辨識與確認。
✅法律背景優勢:在於對於相關勞動法令的熟稔,思考問題時具有邏輯思考。因為法律底,遇到新的法令公布都能夠快速拆解評估適用。
✅英文背景優勢:接觸新知識的速度跟管道都較快。可以與台灣籍主管溝通精確,對應國外稽核老師時也不會怯場。
✅翻譯背景的優勢:我可以很快的教她東西,目前讓她負責績效考核管理,她都有辦法做簡單的年度績效分析了。

後來,我提拔了法律背景的擔任Leader,但同時今年也讓商管、英文背景的1名員工去上HR認證的訓練。往往做事成果會讓我感到驚艷、總是比我指示的任務多做一點則是心理背景的HR。

所以應該看的出來,接下來我的團隊發展將會側重ER&IR以對應未來員工數增加的工會問題,若通過HR認證的員工,代表他們對於HR的基礎職能合格,我則會讓他們進一步去學習做制度的規畫。

回到主題,如果是以主管的角度來看這個議題,其實基本的行政工作我都已經有做好SOP了。不論是不是本科班出身的,只要按照SOP或是訓練就能夠完成基本的工作要求。差別在於我在團隊發展上的策略走向與現有員工職能的盤點。接著在面試時去尋找某種特性的員工,並評估求職者潛力優勢值不值得付出我教育成本。

進一步的說,不論是否科班出身,如果履歷有相關的經驗,會讓我更容易評估應徵者所具備的優勢為何如果沒有相關經驗,必須要能夠在履歷上清楚展現在過往工作經驗的特色、優勢,來切合該工作的要求職能。比起工作能不能快速上手、事情有沒有人做,我更在意以「長期主義」角度來看,對我的團隊中有沒有發展的助益。我是重視組織發展平衡的人,所以我會避免只專精於某個取向,確保自己有不同的武器可以使用,去解決多元性的問題,並且透過知識分享來提升團隊整體的水平。

曾經有在印尼德勤待過的HR來應徵招募職缺,能力非常優秀且應對得宜,但考量她性格太偏向獨立作業,沒有辦法符合我對水平溝通的要求,所以後來並沒有錄用。我也曾經錄用過資訊背景的應徵者來協助導入系統,但他一直沒有辦法融入團體的氛圍,很可惜的後來選擇離職。

講完了我以主管的角度來看待非科班這件事情,我會給應徵者三點建議:

1️⃣找到你的優勢、天賦並思考如何與工作結合

我曾經跟法律系、具有印尼律師協會考試認證的ER&IR員工聊天,問到為什麼想來當人資不去當律師?他說到:「我覺得很奇怪,每次我跟人聊天的時候,他們都會願意跟我多說一點,把別人不知道的內心話告訴我,後來我發現我蠻適合這工作。」後來的確他在員工關係的處理都蠻順利,即便是法律系出身仍然願意去感性的傾聽,透過面談挖掘單位的潛的問題。

另外一個是我自己切身的例子。由於我們不放心印尼籍員工,所以員工算完薪資後我們都會再驗算一次,避免計算錯誤或是在誰的薪資後面多加了好幾個零。因為還沒有導入系統,所以全部的工作都必須在Excel上作業。我前輩是資料處理背景出身,所以Excel表的公式是他寫出來,方便驗算核對。但因為人實在太多,月底跟月初都必須要花很多時間在上面。

交接給我後,我自己的Execl沒有這麼純熟,但我擅長用ECRS設計流程,所以重新設計了薪資核算流程、規定員工請假手續。過去500多人的薪資他必須等到6號才有辦法送呈核,但現在1000人的薪資我可以在4號就送呈核,8號遇到假日提早發薪都沒問題。

所以我認為,不論是科班\非科班,都必須了解自己的優勢、天賦,甚至回顧、拆解過往的工作經驗歸納出以培養的技能,思考對於現有工作價值的提升在哪裡? 這點才是面試主管對你感興趣、想給你機會面試的原因。

2️⃣出發要有個方向,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資工作者,或是成為什麼樣的人?

曾經有工務部經理在會議上提到,自己單位人力訓練不易,大概要3年才能把所有機台的維修技能上手。如果他的人來學人資,大概3個月就會了。那時候我也很不客氣的在會議回應,雖然人資所需的技術門檻不比機械維修來的長,但3個月來只會人事行政工作,絕對沒有辦法做到人力資源管理,甚至是策略夥伴的等級。

過去在面試人資的時候,大概20個人我才會遇到1-2個心儀的面試著。原因是,很多人工作經驗2-3年,履歷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推工作項目,但實際上問起來只是執行行政工作,績效也只是每月負責幾個人面試、辦幾場教育訓練等。所以遇到這樣寫的,我都會故意問情境題,像是「如果用人主管跟HR的意見不一樣,像是HR測驗沒有通過主管硬是要錄取,你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員工與主管發生爭執,當下非常生氣決定要離職,你會怎麼確保他繳回公司的所有財產?」

這些都是在人資工作時實際上會碰到的情形,但都沒有寫在SOP裡面,也不是從每個月的績效產出可以看出來的貢獻度。從面試者的回答中我可以析出這個人的文化價值觀、解決問題的能力跟思維模式,是否符合我所想要的職能。

也因為不單單只是機械式的追隨SOP,所以我會好奇,是怎樣的一個機緣,讓非科班/科班的你想要從事這份工作?所以當你找到自己的優勢可以結合這份工作時,也必須要花時間問問自己從事人資工作的願景、職涯的規劃是什麼我認為保持的什麼樣的價值轉換工作,會影響你接下來在這份工作的發展。這個意義核心是你內在的驅動力,讓你未來在面對挑戰時能夠堅持,完成你的職涯敘事。當你知道要往哪裡走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可以一起走的多遠,可以一起完成什麼任務。

3️⃣知識的學習、統整、延伸,是職涯不變的基本道理

我自己覺得轉職的問題不大,而是你願意花多少心力去學習一份新的專業?說實話,別人至少花了4年的時間學習這項專業,如果你想要短時間時間把他學完,那麼就必須要有一套學習策略跟時間安排。

其實我自己轉職過兩次。第一次,我是社會學出身並非純社工背景,花了一年時間快速累積經驗跟唸書考取社工師證照,假日則花時間在上治療或輔導的工作坊。第二次,轉職到人力資源領域,也透過外派的機會在短時間補完人力資源制度的架構。為了學習只能犧牲了許多陪伴家人、朋友的時間,這些心力花的不比重新念一個學位來的少。

現在知識的更迭相當快,所有的知識內容在Google上也都可以查到。像是勞動相關法規在網路都可以找到、甚至連勞資糾紛的解法、涵攝哪個法條也有知識工作者分享。人力資源的制度設計在眾多微信乾貨的討論下也不是什麼秘密,BAT(中國三大互聯網公司)的制度設計也都透明公開。但難道套入BAT的公司制度就會變成BAT?

當然不是,真正重要的是了解大公司制度設計背後的情境、原理原則,擷取可以應用的部分使用,同時了解目前公司的現狀。所以知識已經不只是「會不會」的問題,了解怎麼去運用才是一個「會」的知識。

進一步的說,就人力資源來說,運用到的知識範圍非常廣泛。若上面舉例至少就涵蓋了商管、心理及法律。不論是科班\非科班,都已經沒有什麼科系可以讓你在職涯上一路打到底。如果認為自己有科班優勢,可能兩三年後,非科班出身的人已經追趕上來。我認為珍貴的是如何以你所承襲的學科思維作為基底,再去延伸相關的知識去架構出你的專業知識圖譜。

⭕️若上述兩點你都已自我釐清、準備就緒後,我相信你又是一個具有主動學習、對於自我成長負責任的人,別人實在沒有不給你機會的道理。

《Semes7a》Netflix慶祝印尼國慶日上映的氣候變遷紀錄片


Netflix為了慶祝印尼獨立紀念日,於8月17日上檔幾部印尼優質電影,其中一部是歐盟與印尼環境與林業部合作的紀錄片 《Semes7a》(中譯:信仰之島)。歐盟為了支持印尼對氣候變遷應對的技術協助,提供了650萬歐元的經費,希望能夠增加當地參與國家策略的能力,以其能夠減少因森林砍伐及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 (REDD +)。而本紀錄片希望透過流行文化的方式,讓大眾可以瞭解氣候變遷的這個複雜議題。

由於印尼幅原廣闊,接納各種宗教與文化的多樣性,天生就是個善於說故事的國家。如同印尼國徽上的異中求同,不同的宗教與文化的故事都告訴我們同一個道理:善待彼此、善待自然。本片訪問了印尼7個地區的7個人,透過這7個故事記錄了他們結合信仰、文化與自然永續的觀念,對於防止氣候變遷做出的努力。這7個故事分別是:

1.峇厘島(Bali)印度教的Nyepi寧靜日 :每年一度的寧靜日甚至連機場都關閉,即便一日卻減少了對峇厘島的碳排放。

2.加里曼丹(Kalimantan)泛靈信仰的禁忌:透過祖先傳承下來的習慣,對於森林保護的重要性

3.東努沙登加拉(East Nusa Tenggara)天主教的神父:帶領居民建立小型水力發電廠,減少發電機的污染。

4.西巴布亞(Papua Barat)基督教會婦女團體的領袖:透過Sasi的當地智慧封閉區域6個月,保持漁場永續與避免過度捕撈。

5.亞齊(Aceh)伊斯蘭教伊瑪目 (Imam)解讀伊斯蘭經典:提醒居民野象入侵是森林破壞的警訊,必須減少森林砍伐。

6.日惹(Yogyakarta)伊斯蘭教義Thayyib的實踐者:建立工作坊,透過永續耕種的方式與自然重新建立聯繫、保持地球的平衡。

7.雅加達(Jakarta )的城市農民:最後攝影機把畫面帶到車水馬龍、開發過度的Jakarta。主角在Jakarta郊區一塊原本作為焚燒垃圾的土地建立有機蔬菜園,倡議與教導都市農業,希望把城市的土地變成綠色地景。

紀錄片有趣的地方是越爆雷越吸引人阿!因為精華不是劇情而是受採訪的人、環境與故事。如果台灣的Netflix可以搜尋到此部紀錄片,邀請你用不同於《不願面對的真相》的視角,來關心環境保護與氣候變遷的議題。

書摘《教練:價值兆元的管理課》-人性管理中的正面價值


「在矽谷,「很人性」化這種特質並不常見」

「像Schmidt這樣的人士,怎麼會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居高為者也是人,也需要別人的肯定,需要知道有人覺得他們做得很好」

-《教練:價值兆元的管理課》
是什麼課程居然價值兆元?這本書作者居然是Google的高管Eric Schmidt、Jonathan Rosenberg、Alan Eagle等人!!這是我看到此書的第一個疑惑。

若常閱讀有關領導的文章,對「教練」(coach)兩字絕不陌生,John Whitemore《高績效教練》中的GROW模式等於教練領域的聖經。然而真正有資格被稱作「教練」的,非Bill Campbell莫屬。他是谷歌創辦人Larry Page、Sergey Brin、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Amzon創辦人Bezos、臉書營運長Sandberg、蘋果前執行長Steve Jobs等人的「教練」,甚至是影響整個矽科技圈的重要人物。這幾間公司市值加起來逾3.5兆美元,但若非Bill的指導與培養,他們可能無法達成今日成就。本書為了紀念及傳承Bill的影響力,訪談了多位其曾指導的矽谷人士,試圖理出Bill的管理原則。

這位被稱為「矽谷背後的男人」,本身不是撰寫程式碼的工程師出身。四十歲以前他是美式足球隊的教練。三十九歲才正式踏入商場的他從業務開始歷練起,後來加入蘋果擔任銷售副總。離開蘋果後擔任新創公司Go Corporation的執行長。1994年被AT&T收購後轉任財捷軟體的執行長。Jobs回任蘋果執行長時,感念Bill當時的支持,於1997年延攬Bill加入董事會。2000年自財捷離職後加入著名的創投公司KPCB擔任旗下投資公司的教練,開始了他與這些矽谷非凡人士的不解之緣的不解之緣。

Bill Campbell到底有什麼能力可以成功的成為矽谷巨獸的教練?

領導是所有管理者最想學習也最難學的一門學問。擔任人資後,發覺培養與尋找領導潛力的關鍵人才在企業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企業投入了許多訓練成本,希望未來升遷的主管能夠擁有領導的職能,寄望未來能夠領導團隊達到公司目標。然而,領導絕非一蹴可幾或是上幾堂傳奇講師的課程就可以習得。若沒有在帶領團隊的過程中幾番跌跌撞撞、碰得一頭灰,別說學會領導。關於領導,我自己起初在印尼也是折騰了好幾個夜晚苦思。

我自己領導力的養成,可從社工時期憶起。與所有心理工作者都有相同的焦慮,過去擔任社工師時我不斷尋找自己的專業定位與輔導工具,所以只要有各個學派的工作坊就去上,希望能夠找到一套對於個案最有助益的方法。經過幾年的自我探詢,我在Irvin Yalom的人本主義與 Satir的家族治療中找到依歸,不再執著於學習多特殊的技巧,而是專注把自身練成輔導中介,帶給個案支持、同理、安全的氛圍。Yalom所說「病人多年後回顧治療的經驗時,會記得什麼?不是洞察力,也不是治療師的詮釋,他們記得的多半是治療師所說的正向支持的話。」這段話我一直放在心裡。

四年下來,我早就磨練了一身如何引導個案挑戰困境、解決問題、職涯發展與尋找人生目標的能力,也把整個機構維持在正向的團體動力上。於是乎在印尼擔任主管時,我則挪移了帶個案與團體的方式來建立自己的團隊。

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又產生了自我懷疑,從沒有上過「正宗」管理課程、Soft-skill的我,做的行為到底算不算「領導」?、領導方式是否「正確」?直到閱讀許多領導書籍後,我才慢慢的肯定自己「人本管理」算是領導的某個取向、或某個支派。

如同Bill並不是先成唯一個成功的美式足球教練,才到矽谷成為幫助新創巨獸成長的教練。相反的,由於他不具備冷酷無情的球場強硬性格在球場上並沒有獲得太多勝利,但這樣的慈悲寬容卻造就他在商業領域的成功。Bill的教練就是從尊重、信任、關係、關懷這幾個人性去展開領導方法的實踐。

《教練:價值兆元的管理課》一書中歸納出了Bill的32項教練之道。但如同Yalom所說,這些教練之道並非Bill用了什麼模式或是說了什麼來解惑,而是在個人及團隊的層面上Bill不斷帶給他們正向及支持的感受,並希望他們能夠把相同的感受散播出去(這也是本書出版的原因)。


我隨身從書中摘錄幾段,讓大家感受一下Bill的魔力。

1.頭銜使你成為管理者,部屬使你成為領導人

  • 你無法要求別人尊敬你,你得讓他們心悅誠服。謙遜、無私,讓人感受到你關心公司,也關心員工。唯有你是真的關心,別人才會在乎你懂多少
  • 人才是公司的成功基礎。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協助部屬以更有效的方式完成工作,並從過程中有所成長
  • 你晚上會為了什麼是睡不著?」高階主管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比爾的答案永遠一樣:他關心自己帶領的人幸不幸福、成不成功
  • 首先,你要給予他們必要的支持,讓他們拿出最好的表現。然後引導他們,而非直接和他們起衝突。讓他們展現才華、儘可能減少不受空的脫序程序,就可帶來極大成效
  • 當公司裁員或解雇人的時候,管理者要讓人有尊嚴的離開。善待與尊重他們,在支付資遣費的時候要慷慨大方些,並向團對發一封內部公開信,感謝他們過去所做的貢獻

2.信任是所有關係的基石

  • 比爾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營造出信任感,這是他的天賦。他有辦法與人建立融洽的關係,令你感到安心,感覺受到保護。營造信任感,是好教練的必要條件
  • 最佳團隊擁有最強的心理安全感,而安全感源於成員之間的信任
  • 把助益力放在面前的人,仔細聆聽,接著才開始討論,要達到真正有效的溝通,專注、聆聽、對話,是有先後順序的
  • 比爾總是能把勇氣傳遞給我,而我也總是會因此受到鼓舞。我從比爾身上學到一點:要做一個給予別人能量的人,而不是一直消耗別人的人
  • 重點不是比爾給了我什麼建議、告訴過我哪些洞見,而是他給我的深刻感受。我感覺到的,永遠多過於我聽到的話語

3.優質團隊會戰勝一切

  • 不管遇到什麼問題,他的第一反應永遠事先從團隊著手,而不是急著去解決問題本身。換句話說,比爾關注的是團隊的動力,而不是試圖解決團隊遇到的特定挑戰,因為那是團隊該做的事。他認為團隊會戰勝一切
  • 比爾要找的人才,必須具備四個特質:第一,必須聰明,不一定是學業成績好,而是能夠在不同領域快速學習並展開工作,同時在該領域建立人脈,比爾把它稱為「延伸類推」(far analogies)的能力;第二,必須努力工作;第三,必須正直可靠;第四,必須具備一個很難被定義的特質︰恆毅力,亦即在被擊倒後,有熱情與毅力站起來再次衝鋒陷陣的能力。
  • 不論是誰都有不足之處,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人,找出他們各自的擅長,好好研究如何協助每個人和團隊裡的其他人合作
  • 不論是在商場或體育界,如果一個人不在意功勞落到誰頭上,那他更有可能達成超凡的成就

4.社群的力量

  • 比爾之所以能夠擁抱人、說粗話,卻不被人討厭,是因為他所有行為都源自於他的真心,都是出自他對人的愛
  • 他從來不會在工作中刻意去除他的人情味。他也把每個人都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有專業的一面、私下的一面、家庭的一面、情緒的一面,是全部面向加起來一個完整的人
  • 團隊裡的每個成為都是一個完整的人,當職場與人性之間的隔閡被打破,大家用愛去擁抱另一個完整的人,團隊就會變得更強大。
  • 善待身邊的人,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投資
  • 當我們把領導公司的能力現縮到只剩營運能力時,將扼殺了領導力中另一項非常重要的元素:願景。很多時候,引進營運人才可能可以把公司管理得很好,但公司會失去核心與靈魂,也就是推動公司向前發展的願景
管理與領導技巧固然重要,這都是工作技能的一部份。然而真正的教練與頭銜無關。你可以是自己的教練、也可以是同事的教練、朋友的教練。但謹記這些管理叢書的原則是人實踐出來的,而非唯一參照準則。真正重要的是在異化的職場中,不論遭受到多少的批判、掙扎、落在何種困境,你都能在自我對話中保有自己、練習先回到「人性」,再看到管理。或許在給予-接受的雙向回饋中,真正受益的是自我成長。

如果你也認同人性管理的重要性,那很推薦這本書,細細品嚐人性管理的魔力。

「在你成為領導者之,成功只與你自己的成長有關。當你成為領導者以後,成功都與別人的成長有關。這就是賦能。」——馬雲

這篇讓我想起擔任社工師時期的督導 蘇益志,不僅將家族治療的理念傳遞給我們、具體實踐在個別、團體督導上,本身就是一位具有強大心理能量的人,是影響我生命的教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