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影評《殺有赦:辛托雅的故事》:少年不良行為背後所發出的,是渴求協助的訊息

昨天偶然滑到一部《殺有赦:辛托雅的故事》紀錄片,由於過去也從事少年的輔導工作,忍不住被題材吸引。最近很紅的台劇《誰是被害者》,劇中女主角曉孟,背景設定也是被收容在少觀所的少女。

以下有雷。


本片講述有關少年犯罪的紀錄片,導演Birman花了6年的時間來紀錄這個案子。片中主角辛托雅於16歲時因殺害一名嫖客被收容在少年觀護所。法官認為其行為對社區恐造成風險,將她從少年法庭移轉到刑事法庭審判,遭檢方指控一級謀殺、重罪謀殺罪及加重強盜罪,最後被判處終身監禁。服刑15年後,在眾人奔走申請以及好萊屋巨星請命之下,此案受到社會關注。後來審酌當時法律背景、案情與其入獄表現,州長允其特赦。

在法庭上辛托雅極力為自己辯護。

事發當時,因為擔任「皮條客」的男友逼迫賣淫,她只好在外逗留欲至賣淫地點。一名男子見辛托雅單獨在路邊閒晃便向她搭訕,並談妥以一百美元提供性交易。誰知男子在車上不斷宣揚自己的名聲及風光偉業,在家時還向她展示自己所收藏的槍枝,令辛托雅感到害怕。辛托雅藉故睡覺而欲趁對方熟睡時而離開。想不到對方對他毛手毛腳,試圖強暴。主觀認對方意圖取槍之際,她出自於自衛下而先向他的後腦勺開槍。

檢方認為辛托雅惡行重大,自衛行為僅單方面的說詞,不足解釋為何要殺人後並搶奪其財務離去,仍然對她提出嚴厲的指控。

犯罪當下的心智狀態
在法庭上,精神科醫師、司法心理學家追溯其家庭史、情緒調節方式,並對其進行心理測驗。結果顯示他認知的世界充滿暴力、攻擊性、憤怒、排斥等負面情緒。
他的心境如何釀成這名男子被殺的慘劇?

「他的困境超乎任何人想像」
精神科醫師評估性格特徵影響了她的行為,例如:情緒不穩定,導致容易感到害怕及偏執,所以導致在當下情境採取激烈的手段。

另外她具有人格障礙。所以精神科醫師建議他繼續由少年法庭監管,進行完整的心理治療。但法官還是決定把他移轉到刑事法庭。


犯罪背後的弱勢處境

辛托雅的生母16歲時生下他,後因家庭經濟因素而出養。而辛托雅也在16歲時犯罪入獄。16歲這個數字似乎告訴我們什麼禁忌。她的生母以及祖母有著相同的遭遇,片中兩人亦講述著自己童年遭受強暴、沈迷毒品、精神疾病、自我傷害、入獄的相似驚人經歷。

生母表示:他自己離家是為了擺脫這個循環。
「我像上帝祈禱,我不想步上他們任何人的後塵」

不幸的是,這三代沒有人可以打破循環,最終都被這個情節捕獲而回到原點。辛托雅國中開始因害怕回家而開始頻繁的逃家、染上毒癮。最後因為要在外自力更生與皮條客男友同居,卻遭受到身體及心理的性虐待,最終被迫賣淫。

祖母開玩笑的說:我希望當時我媽可以割除子宮,那麼他們就不會經歷這些折磨。
最終陪審團仍認為她的罪行成立。


弱勢處境如何影響心智及行為能力?

監禁了5年又11個月,也就是辛托雅22歲時,公益律師在紀錄片中對於生母的訪談發現了另一件隱情:也就是生母自我揭露懷孕期間酗酒長達8個月,此舉恐導致辛托雅誕生時就罹患了「胎兒酒精症候群」。

「胎兒酒精症候群」指的是因爲孕婦長期酗酒會傷害胚胎的發育,將導致胎兒的腦部發展受到阻礙。

「這孩子沒有機會,他出生前已經被剝奪了,出生後還是沒有辦法翻身」
公益律師欲從這個方向協助辛托雅提出判刑後的救濟。

經由精神科醫師對她進行心理認知功能的評估後,認為她的失能程度等同於輕度智能障礙,也提出研究佐證,罹患酒精胎兒症候群的人犯罪率會高出許多。


更生的意義

在獄中的這段時間,辛托雅唸了大學,28歲的她心態上與16歲時的她已有重大的轉變。
「我常反省到自己的行為對於別人的影響⋯⋯現在我更在乎自己的言行如何波及他人」
「重點是積極和健康的人,維繫正面健全的關係。在獄中為自己闖出一片天,才能營造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坐牢迫使人成長」這是更生的意義,她說。

隨著時代背景的改變以及法律的改革,辛托雅在2004年被認為是妓女,而在現代則會被視為性侵加害者的犧牲品,被認為是被害者。

2017年12月,辛托雅向州長提出假釋申請。
2018年5月舉行聽證會。

聽證會上,十年前對她提出控訴的檢察官,見證了她的轉變,主張釋放她。

檢察官接受訪談時說:「伸張正義並不是說,某人犯什麼罪,必須判刑幾年。對他犯罪的背景環境有更多了解後⋯我認為伸張正義更重要的是達到正確的結果,而非指控違規」這句話對於伸張正義的解讀令人印象深刻。

2019年1月州長宣布特赦假釋。
獲釋後,辛托雅致力社會正義改革與受害者發聲。。


在辛托雅的故事之後

殺警無罪案後,社會開始關注「行為當下」被告本身的心智狀態,引發後續對於司法精神病院的倡議。然而從紀錄片中我們也看到行為前端的「家庭史」、「家庭代間傳遞」、「家庭社經狀況」、「教育史」、「社區支持」等影響心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其實也同樣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許多人除了選擇讓自己活下去外,並沒有太多了選擇。大部分的犯罪少年都被多重問題給卡住、動彈不得無法認清方向,束縛的是那麼失去了人生的可能性—更不要說追求自我這樣的現代潮流用語。

他們所需要的是資源協助而非懲罰。

目前台灣針對少年的處遇仍然以集體隔離的方法為主,並沒有依照個案特殊性進行個別化心理治療、針對家庭進行積極處遇,以及生涯發展的引導。

可惜這部片在台灣沒有引起太多討論,大部分的人也不像辛托雅幸運的擁有公益律師及社會資源、好萊塢巨星協助發聲。

事實上,辛托雅並不是個案,台灣有許許多多收容在少年觀護所、少年矯正學校的少年,都擁有與辛托雅相同的弱勢處境與心智狀態,苦待更深一層的理解與協助。

誰是辛托雅?

衍伸閱讀:
關出人命、動私刑 少年矯正制度怎麼了
https://reurl.cc/5lDVXM
是學生,不是受刑人——給少年輔育院改制矯正學校的建議
https://reurl.cc/oLVp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