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大招募時代,招募不一定是最佳解?

劉潤在《商業洞察力》中提到一個國家治理的故事。

女王為了讓經濟繁榮,採取了「補貼生育」的方式,因為他認為財富是人所創造的,生育越積極,城市人口越多,經濟就越繁榮。這個思考方式相當符合邏輯!
然而,該國補貼生育的方案實施了二十年,女王並沒有等到計畫中的經濟繁榮,卻經歷幾次可怕疾病的侵襲。

到底是為什麼呢?

劉潤從系統的角度分析了這個故事的結構模式。他指出,有許多「變量」與城市人口及經濟繁榮相關,例如城市移民、出生人數、死亡人數、過度擁擠及疾病蔓延。
而這麽多變量中,我們可以以「因果鏈」的方式連結起來,例如經濟繁榮會使移民增加、移民增加會讓城市人口增加、但同時也會讓居住空間擁擠。
在這個因果關係中,有些因素是對於城市人口與經濟繁榮的關係增強的,劉潤稱之為「增強迴路」。反之,有些會抑制城市人口與經濟繁榮關係的,稱之為「調節迴路」。例如疾病蔓延會增加死亡率、減少城市人口。
而人口擁擠導致的疾病蔓延,不一定會立即帶來死亡,需要時間的發酵,故並沒有馬上警覺到這危機,通常都是等問題發生後才察覺到,這稱之為「遲滯效應」
因此,在這個模式的分析下,城市人口越多是沒有辦法帶來經濟的繁榮,反而因為人口增加帶來的疾病蔓延,導致城市的發展逐漸衰微。

大招募是補貼生育故事的翻版

回到大招募時代的議題,遇到缺人或是業務擴張的時候,主管的第一個想法一定是「生育故事」的邏輯:招募補人、增加報到率、增加員工數,讓事有人做。然而,招募補人只是「增強迴路」的變量。
員工數增加新進員工過多,有可能導致資深員工工作量增加、新進員工缺乏訓練、進而重要工作掉棒、主管管理困難等組織層面的「調節迴路」,導致離職率增加、離職人數增加,與原本設定的增加生產能力、業務能力提升背道而馳,甚至往相反的方向走。
新進員工不一定會馬上導致問題發生,人進到組織後可能3-6個月後團體不適應的問題才會發酵。這樣的「遲滯效應」可能會讓人沒有察覺到問題的發生。
所以在大招募時代,招募能力的提升不一定是最佳解。大部分的組織還是外在歸因,把問題丟給招募、增加雇主品牌行銷,但有可能招募能力的大幅提升卻加速了組織問題點的浮現。

找出大招募問題的關鍵因素,做出系統性改變

在企業中,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掌握招募節奏、評估招募能量、按照需求進工只是增強生產的正向迴路,卻不足以解決問題。增加解決人問題的能力、完整工作流程與建立教育訓練制度,才能夠反過來抑制「調節迴路」。
就如同故事中的女王,最後藉由推廣看似沒有直接關係的茶文化,透過「茶」抑制了疾病的蔓延,找出了關鍵因素、做出系統性的改變。
每個組織遭遇的問題不同。建立系統性的視角是相當重要的,不論商業或是社會,找出問題的本質,這個本質不一定是某一個變量,而是一段關係、一個連結。而當你透過關係的視角來看組織,就會看到組織不是只有1、2、3個人的組合,而是整體的有機性、系統活力以及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