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問題時,你處理的是什麼?



昨天下午五點,剛背起包包心喜可以準時下班時,接到主管來電抱怨員工生病的處理流程,劈頭就指責:「我問一下你們現在醫護室流程是什麼?員工生病還讓他回來上班?」

聽到這麽多的緊張情緒,我不是很了解情況,於是再仔細探究下去。「大哥,不好意思,我想請問一下員工是發生什麼事情?他有沒有發燒?」

主管一邊詢問旁邊的陪同員工一邊說:「他剛剛發燒去醫護室,醫護室沒有叫他回家,只給他藥吃就叫他回來上班,我想問這樣處理是對的嗎?」

畢竟現在是疫情感染時期,大家對於員工發燒都很敏感,情緒用詞特別尖銳。

我想了一下,不對啊,現在發燒處理流程都很清楚。如果發燒到38度不可繼續上班,醫生或護士直接協助請假返家就醫,或在醫護室休息到身體好些再返家。況且每天大概平均3個case醫生的處理方式都沒問題,怎麼可能這個會疏漏?

於是我繼續探究下去:「大哥方便我跟陪同的員工再確認一下嗎?」

主管只回答:「印尼員工哦」

接著我便用破印尼語問員工:「剛剛員工去醫護室時候醫生量體溫是幾度?現在的身體狀況有好一點嗎?」

陪同的員工回答:「剛剛員工不舒服去醫護室時量體溫是36.8度,後來醫生給他藥叫他回來單位後再觀察一下,但是現在身體還是燙燙的不舒服。」

原來,主管把身體燙燙的直接認知於發燒,並相當的生氣發燒醫生怎麼沒做處理。了解情況後,我請員工若不舒服再去醫護室量一下體溫,或告訴醫生現在的身體狀況。對於主管,我也向他解釋員工的情形與重複強調處理流程。

後來他也不好意思的說「謝謝」

同事在旁邊,很佩服在這樣的話筒音量下還能保持冷靜。

如果是他,可能當下就把工安跟醫護室叫來辦公室開會質問一番。

我跟他說,我們在處理事情時一定要了解全貌,而不是被對方的情緒牽著走,然後自己完全沒有方向。比較幸運的是,我們只處理到表面問題。但往往更糟的是,我們花很多時間、人力成本卻沒有處理到問題、越弄越糟。

理解全貌後,採用不同的視角便有不同的答案

再來,我們既然有清楚的流程,也跟醫護室溝通、近來也無出錯,那麼我一定是信任我的團隊。如果這個案例是真的有問題,那可能是我們溝通的問題,或者是醫生有其他的判斷。

如果以上情況都沒有,還是有問題。代表我們的流程有問題,所以沒有辦法落實去執行。應該回過頭檢視。也是對自己改善。

很多時候處理的問題,根本沒有問題。而是處理對方的情緒、處理對方溝通的不一致,再幫對方梳理事件,讓他自己知道接著要怎麼做。

想一想,當我們處理問題的時候,我們處理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