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文化意識的政策會造成誤會及衝突?

今天剛好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近來衛福部因應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做了許多可愛的文宣供民眾於社群媒體中轉發。其中一個套圖用了大家最喜歡的柴犬為主題。藉由「總柴」這樣可愛的吉祥物形象,來傳播防疫的相關措施,的確達到相當不錯的行銷成果。衛福部甚至相當貼心的,翻譯成泰文、越南文、印尼文,提供給移工參考使用。

在台灣,柴犬的形象相當可愛。但是對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尼人來說「狗卻是禁忌」。狗在印尼的地位與豬一樣,都被視為不潔的動物。印尼人是不會直呼這些動物的名詞,反而是稱呼代號,例如「B2」、「B1」。如果被狗舔到,是要全身洗淨7遍的!這也為什麼,印尼路上不會有流浪狗,反而充斥著流浪貓。

我們知道餐飲要用清真認證來吸引觀光,卻不了解穆斯林的宗教文化。

我想衛福部的出發點也是貼心、好意,但沒有文化意識的政策,卻很容易引起誤會。或許在台灣的印尼移工、新住民已同化台灣對於狗的忠心、可愛形象而不感到屈辱。但如果印尼台商藉此轉發給印尼員工...後果恐引發抗議...,也幸好駐印代表處沒有轉po上網,否則將淪為笑柄。

一個好的政策應該不只是站在好意的出發點,#而是對於不同族群文化的理解及尊重。這是一個跨文化管理的經典討論案例。

圖說:衛福部好心將防疫文宣翻譯成印尼文,卻忽略狗在印尼是禁忌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