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話」描述你團隊的使命,那會是什麼?

「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柏拉圖

寫下結束長駐報告後,我放不下心的是我的團隊。畢竟經過兩年多來的團隊建立,已經是具有團體動力能量的團隊,業務績效獲得主管的肯定。他們如何在我離開之後,還能把股能量與團隊凝聚持續下去呢?我期待至少這個團隊是朝某個目標維持著的,儘管之後的領導者可能將能量導向別處。

我利用空檔的時間找員工做一對一的面談,開始做分離前的準備,讓他們有時間跟我道別。因為是工作,面談的內容主要是說說這兩年多來我對他們付出的感謝、他們的個性與在團隊扮演的角色、工作產出的回饋與成長,以及未來工作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他們未來能夠保有努力的使命是什麼。

即便平常透過例會、績效面談時談了許多各人資功能的價值、目標、任務,但最後一刻,有沒有一句話是可以把引導過程的對談收斂,代表著我們的使命,讓他們能夠容易記得的呢?

哈佛商業評論中《八大作法建立組織使命感》提到了建立組織使命的重要性,讓員工連結組織使命,使他們覺得自己工作有意義,進而激發出工作投入的行為。

「使命延續組織的員工,變得有順應力和主動性,不太需要主管掌控,因為他們知道組織目的,也了解它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你可以把這種明確的方向感,看成軍隊中的「指揮官意圖」。如果士兵知道並內化指揮官的策略目的,即使指揮官不在那裡,他們也可以執行任務。」

我期待,這句話能夠給他們明確的方向感,在我離開後,能夠內化成他們的想法,繼續朝這個目標邁進。

於是我思考著,

這段時間激勵我們一起努力的是什麼?

我想讓他們傳承的是什麼?

什麼是指引未來方向,可以繼續完成我們的任務?

「get respect from employee and from company 」

「我們要成為受員工尊重的人資、也受公司尊重的人資」

是我心裡浮現的想法,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一句話收斂我們的使命,但為什麼是這句呢?

在印尼,員工是相當尊重人資單位(心酸)

不僅是員工在公司的職涯歷程中,人資從一開始的招募、訓練、薪酬到最後的離職負責管理員工。像是印尼落實履歷查核,如果在公司有懲處的紀錄、沒有人資出具的工作證明,都相當不利於往後找工作。再者,人資負責評估員工的整體狀況,如果要買房、買車的貸款,銀行或是合作社都會希望人資提供相關訊息證明員工的還款能力、還款穩定度。

然而,我說,如果因為我們訂定公司規定而得到員工表面尊重是不夠的。因為他轉過身後,心裡仍然記憶著那個不好的印象。我們不是要討人喜歡,但我們要得到的是員工心理的尊重。

⭕️員工是我們的顧客。

於是乎,如果員工遇到不懂的規定,我們不是叫他自己會去看公司手冊,而是了解他不懂的部分加以解釋,並且設想會不會這也是大部分員工的問題,是否需要製作說明公怖,以避免未來問題擴大。

員工如果有建議,我們去了解他們在工作中遇到什麼問題。在合理的範圍內,邀請單位一起來討論有沒有改善的空間,藉此提升員工的滿意程度。產能緊湊、大家壓力大的時候,我們爭取管理層支持來舉辦活動,讓大家可以舒緩一下緊張的壓力,順道凝聚部門的向心力。

然而,我們同時也要爭取公司的尊重。印尼團隊剛開始時缺乏跨部門溝通,所以主管只把人資當作附屬單位、幫不上忙的一個trouble maker,所以大家工作都很挫折無力。但後來主管常在會議召開前都指示「請人資一同與會」時,甚至想把人資拆出來成立部級時,表示開始重視人資的建議。「找人資」,短短一句話卻感受到單位在公司定位的轉變。

⭕️單位也是我們的顧客。

這不是因為,只要單位遇到難搞棘手的員工,都丟給人資處理的表面作為。而是員工真正與人資諮詢後,回到單位有表現提升的績效,得到主管的正向反饋。至於不適任的員工,我們平和的處理他的資遣或離職事宜,避免影響單位整體運作。同時我們也非常謹慎的擘畫公司的制度、即時修正制度缺失,讓員工人數在500人、1000人、1500人時都能夠使營運運作順遂。

⭕️公司更是我們的顧客。

人資應陪伴著公司成長,主動積極提出對策,總是比老闆多想一步。產能提升時,針對TOC工程快速反應,思考如何短時間補充人力、改善訓練節奏讓人員快速上崗貢獻產能。發生疫情時除了迅速設計防疫措施,也走入工廠查看員工有沒有佩戴口罩,關心身體健康情形如何,防止疫情破口。思考現有流程有沒有線上系統化的可行性,增加流程效率外把重心放在更有價值的地方。人資想要人家尊重,自己必須思考如何從日常開始贏得尊重。

當員工把「get respect from employee and from company 」掛在嘴上時,我想他們記住以後要做什麼了。

經營組織就像經營品牌:使命是行銷,也不是行銷

帶領團隊除了運用領導力達成任務外,也好像在經營品牌一樣,你的團隊就是組織的形象。透過一句話清楚的傳達出組織使命,讓我們找尋自己在公司中的定位。透過服務、行動、活動大聲的告訴所有人人資就是公司的夥伴,就是與其他單位的差異之處。過程中我們亦步亦趨,就想要達到這個目標。然而這不是在辦公桌前面寫文稿硬想出華麗字句的那種行銷。

即便使命會再定義或是依照不同的情境賦予其他的意義框架,也不是華麗的包裝。包裝是不會令人懷念的,包裝是包裝紙,拆了包裹以後就把他丟棄。重點是拆了包裝以後,裡面沉澱澱的內容物是什麼,才是令人期待。

1️⃣組織的使命是歷史的。

組織的使命就是一部部的組織史,分成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從組織一開始的誕生,到團隊力的凝聚,以及成熟期開始有了清晰的策略、計畫與行動後,苦盡甘來的結局。這是「以終為始」的想像:如果我們想要備受重視,那麼現在我們可以怎麼做呢?這時,組織的使命會深刻的在大家的記憶裡。儘管第一季已劇終,但這會是第二季的起點。

2️⃣組織的使命是真誠一致的。

新的主管可能為了解決組織的難題,而賦予了組織新的目標與文化。使命是緊緊與你的所做所為連結在一塊。主管就是組織的模範生。員工從每一次主管的決定、思考中去學習、觀察主管的價值與規範,進而認識這個使命是什麼?怎麼做?講求真誠一致、表裡如一,讓員工從組織宣稱的使命跟主管的行動中達到認知協調的狀態。如果主管在遇到員工問題時自己都顯得不耐,要怎麼教導我們尊重員工呢?

3️⃣組織的使命是體驗的。

組織使命落落長,到底最後誰能夠記得住?如果換了新的主管,又來了新的一套文化,久而久之,就變成國文課本裡佳文選讀的背誦:每一篇都是萬中之選,但背完、考完以後就忘了。使命就好像是主管慢慢的帶著員工去看到事物的另一個面向,指認出對於事物的新認識:原來、權威是尊重,關心也是尊重啊!從自身的體驗中與使命相互連結,感覺會常存在心。

使命不是過眼雲煙,使命是故事的主題

既然使命不是包裝紙,那使命也不會只是過眼雲煙。每個人為了完成使命時所付出的努力,都讓他們成為使命敘事的隆重片段。分離面談的過程中,我清楚的告訴他們,在他們現有哪項工作內容中,其實就是實踐著「get respect from employee and from company 」的一部分,而未來我們還可以做什麼,讓我們持續朝這個使命前進。

最重要的是,在整個團隊的努力之下,我們才有著今天的成果。換句話說,這句話不只是一句話,更是這個故事的主題,帶出了好多人一起努力的篇章。也許有人努力的多、有的人努力的少,那我們可不可以試著寫下他用力的那個部分?未來,大家互相的提醒,我們仍然必須朝這個方向跑去。使命不是主管個人史,是團隊編年史。

幫助團隊找到他們的故事,讓每個人都成為故事中的主角。當一個人離去後,故事仍會持續發展下去,未來遭遇種種的磨難與轉化後,每個人都將完成屬於他們自身的生命敘事,成為自己的英雄。

「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

不論你是領導著5個、10個還是100個人的主管,你留下來的使命會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