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跨國企業管理方式與人資政策的觀察與思考

目前台灣有關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的論述,多集中於企業國際化後外派人員的派任、訓練及回任,而對於企業如何進行當地國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鮮少有著述。

筆者為拋磚引玉,分享自身在印尼的操作經驗,希望能邀集國際人力資源管理之從業者,共同分享彼此的管理經驗,增進台幹在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的智識。

根據筆者的觀察,印尼的跨國企業可粗略分成兩種管理方式:

第一種諸如日商、韓商,採用的是「結果管理」,指的是跨國企業的經營者要求檢視企業內業務的績效成果,管控需何時完成,而對於怎麼完成、如何完成則按照管理系統及管理辦法運作,不會有過多的人為干涉。

  • 結果管理導向的企業信任管理系統的有效性,所以也較願意賦權給當地主管。這樣的管理手法,僅會有少數高階主管人員派駐在當地國擔任總經理、CEO角色,而當地國主要的中低階主管則由當地人擔任,在地化的速度也較快。
  • 由於高階主管必須快速的掌握經營情形,大量的跨部門溝通,所以融入當地文化的速度較快,與在地員工互動程度高。

第二種諸如台商、中商等,採用的是「過程管理」,這裡指的是跨國企業的經營者不只檢視業務的績效成果,更深入的管控應該怎麼完成或是如何完成,即便已經建置了系統化的管理辦法,在各個決策節點上仍部署大量母國主管進行實際決策監督。

  • 可能是台商與中商的企業文化較為高度權威集中,對於企業運作的掌控力道較高,同時也不易授權員工決策。
  • 由於各級母國主管不必掌握獨自全局,僅需串連其他母國主管即可,故主管融入當地文化速度較慢、與在地員工的互動程度低。
  • 日商、韓商給予母國主管的派駐福利相當優異,故為了減少人事成本必須加速在地化的進行。而相對來說,台商與中商對於企業經營環節以及在地員工的掌握程度相當高。

乍看之下,似乎「結果管理」在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的好處會大於「過程管理」,因為充分授權員工,文化互動程度又較高,整體企業經營方式較為健康。然而,筆者認為跨國管理真正的成敗不只在於企業管理方法,而必須溯源於於當地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

印尼跨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幾個型態


若依照Bird & Beechler在人力資源策略上的分類架構,搭配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光譜,則可得出偏向人事管理的利用型人力資源管理的促進型以及偏向人力資本的累積型策略

依據筆者在印尼的觀察,有部分跨國企業採用利用型的人力資源政策,以跨國供應鏈追逐低成本的面向,將當地國的人員視作廉價勞動力的補充,故在人力資源管理上著重在人員的招募與薪酬,較少深究訓練與跨文化的管理方式,並沒有考量到長期的企業策略。

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企業是以「試水溫」的心態在這塊新市場落地,短期內並沒有大幅擴張的想法。有些企業是隨著大型企業下的供應鏈一同遷移,本身就是被動的擴張。

過去曾有一種說法,企業剛開始成立時一定不會找人資,頂多是聘用會計兼薪酬的人員,當業務成長到一定規模時則需要招募人員開始招募人力,而員工一多時必須要進行訓練,最後才是經營員工關係。這就是標準人事管理利用型的運作。

這樣的做法,企業在短期時能夠因為生產成本的降低而獲利,然而若遇到勞動意識的抬頭或是競爭對手的削價競爭,則沒有辦法增加人員的產值或具備轉型的能力,只能將生產工廠裁撤轉到其他地區。另外,不重視企業文化的經營,將導致人員管理不彰、整體士氣低迷,無法支撐企業的長期發展,尤其在重視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企業永續經營來說,這樣的作法勢必將受淘汰。

人力資本的概念已在印尼盛行許久,每年甚至會邀請Dave Ulrich到印尼辦理論壇。少數公司偏向人力資本的累積型策略,已經將部門名稱改成Human Capital,相當重視員工的培訓及新技能的取得、人才留任,並促進與母國管理人員的跨文化協作。

例如筆者常請益的幾個大型跨國企業如Mitsubishi、Suzuki、Hankook等,都擁有相當系統性的訓練方式培養接班人,每年甚至定期將人員送至母國進行教育訓練或是業務交流,有效激勵人員,也無怪乎這些公司能在印尼擴張的這麼快。

大多跨國企業則採用較為較為中庸的人力資源管理的促進型,大抵上是循著選、育、用、留的人資功能來建立人資體系,為的是能通過ISO9001、IATF16949、SNI等管理系統的認證。所以著重在員工作業現場的操作技能訓練,並沒有針對組織未來發展的需求或是管理技能做進一步的訓練。績效評估也注重在績效結果的獎懲,而非人員的輔導與能力提升。

台商在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的挑戰


多數台商在母國時就沒有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到了當地國時就只能採取人事管理利用型的作法,硬是導入母國制度。

很多時候制度設計的相當漂亮,但在不黯當地文化下,卻沒有辦法「接地氣」在當地落實執行,更遑論協助母國主管解決人員管理的問題。這時候若公司的管理手法是「結果管理」,則會出現弊端連連、問題連環爆。若採用「過程管理」,則是累死台幹、由台幹出來扛則,當地員工則什麼都沒有學到。

因此,筆者認為,人力資源制度的設計並非是薪資、招募、訓練、員工關係的階段式架構,而是依公司營運的需求來計畫系統性的策略地圖,再衍伸出相符應的制度,以綜融性的人力資源策略來支撐公司在當地的發展,為公司創造價值。

跨國公司管理的成敗不只企業管理方法,而必須溯源對於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定位